谁的生活不是狗13

作者: 梦溪文本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20:04 被阅读21次

    前两天观看了电影《狗十三》。这部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犯罪与暴力,看似平淡而日常的青春成长片,从头至尾让人压抑,令人反思。

    十三岁女孩李玩的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李玩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随着剧情推进,与她相关的“大人们”纷纷出场,在大人代表的权威与规则下,被教育“要听话”“要懂事”的李玩,一步步退让与妥协,让影片外的每一个成年人,感受着向权威妥协的无奈、被规则磨平的残忍和被现实阉割的疼痛。

    片中演绎的,又何止是孩子的青春成长?

    - 1 -

    真假“爱因斯坦”:成年人的谎言与自欺

    李玩的父亲为了补偿对女儿陪伴的缺失,送给她一只小狗。本不愿养宠物的李玩被迫养起了父亲送来的狗,为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并在养狗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建立了相依为命的感情。没想到,一次爷爷出门买菜,爱因斯坦走失了。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李玩得知爱因斯坦走失,不理解为什么大人们不去寻找,她不管不顾地奔跑着四处寻找,甚至敲开陌生人的家门,只因为这家传出了狗叫声;大人们也不理解李玩,他们认为李玩不懂事,为了一只狗推倒了爷爷,还让多年未出门的奶奶出门寻找她。

    在大人们眼里,只是走失了一条狗;而在李玩心里,坍塌了整个精神家园。

    最后,继母出主意买来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骗李玩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尽管李玩认定这只狗不是,可是全家人都一齐欺骗她说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即使知道这是假的爱因斯坦,内心抗拒的她也默认了;当这只假的爱因斯坦被继母嫌弃、被父亲带走送给狗肉店时,内心恐惧的她不反抗了;当一次宴席上一位叔叔让她吃狗肉时,爱狗的她面带微笑地吃起了狗肉……

    这改变,让人触目惊心。

    大人们,象征那个漠视内心世界“丢失”的群体。他们在一次次捍卫内心需求的失败中,逐渐患上了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病:心中所爱的人失去了,没有了追求的勇气;心中向往的生活距离太远,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受到的打击多了,前进的阻力大了,逐渐习惯了找一个替代品,并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宽慰——其实这个也不错。

    而李玩,代表着那个还在寻找内心真实需要的孩子。那两只象征着“情感与爱”的真、假爱因斯坦,如此被漠视,是因为大人们早已认为“真爱”不重要,被世俗认可、活得有面子才重要。所以李玩被“大人们”斥责“不懂事”,被笑话太傻太死心眼:真的假的有什么重要?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李玩的悲剧,就是向这些自欺欺人的“大人”妥协,她也在成为这样的大人的道路上。

    - 2 -

    补习英语与喝牛奶:被轻视的个性与人格

    正在读初中的李玩酷爱物理而英语成绩不佳,为了确保中考成绩,她的父亲逼着她补习英语。在她英语取得了优异成绩之后,父亲答应陪她观看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然而,看展览的那一天,李父却为了陪自己生意场的重要合作人喝酒而食言,并且还带着女儿一起在酒桌上应酬。

    孩子的个人喜恶被家长忽略,影片里多次出现。比如李玩喝牛奶就吐,但是爱她的奶奶和爸爸根本就不知道,奶奶认为牛奶有营养,每天都给她准备牛奶。李玩为寻找失去的“爱因斯坦”,被李父爆揍了一顿,还美其名曰“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你就明白了”。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声称爱你的人,却从来不知道你不需要什么、需要什么,这种以爱之名给予的“爱”,其实包含着太多叫做自私、自我、自以为是的杂质。爱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人意愿、重视内心需求的基础之上,现实中,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太多的是强迫、干预、大包大揽和自以为是。

    影片的结尾,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李玩的弟弟也在教练威严的眼神下被迫喝牛奶,一次一次摔倒还要继续着滑冰的练习。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个人意愿被“权威”碾压的命运。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 3 -

    李玩喝酒与推倒爷爷:成年人的双重标准

    李玩在第一只狗丢失后非常痛苦,于是第一次喝了啤酒,李父找到她抢过酒瓶把她痛打了一顿。在一次应酬的酒席上,李父却要求女儿给他的上司敬酒。前面不允许女儿喝酒,后面却支持女儿喝酒,前后的不同标准,让人摸不着头脑。

    李父对于女儿和儿子也是双重标准。女儿在寻狗的过程中由于情绪激动,推倒了前来劝阻她的爷爷,李父大骂李玩“不懂事”。当他的儿子拿着叉棍戳伤了奶奶的头,他却轻描淡写说孩子还小。

    这种双重标准,有重男轻女的成分,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舍,以什么对自己有用、有价值、有利益为标准。

    - 4 -

    被打死的蝙蝠和学鸟叫的精神病患者:社会不接受异类

    影片中有两处让人不解的镜头,一是在英语课上突然飞进教室的蝙蝠,引起同学们的骚动,结果老师用卷起的书本一把将蝙蝠打死,并轻松扔到了窗外;一是李玩回家的时候遇见救护车接走了楼上学鸟叫的精神病邻居,才明白一直传来的美妙鸟鸣声来自一个精神病人。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这两个情节一度令人费解。后来联系前后剧情,我理解这是对李玩的警告,李玩看到被打死的蝙蝠之后,牵着那只假的爱因斯坦回家了,对于大人们的欺骗不再抗拒而是采取顺应的态度,因为蝙蝠的死让她意识到,吵闹与抗拒是没有用的。

    那个学鸟叫的病人,胳膊上戴着三道杠的牌牌,寓意是长不大的巨婴。一个模仿出美妙鸟叫声的人,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是一个极具讽刺的安排。这个情节给李玩带来的心理恐惧不亚于被打死的蝙蝠: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是不正常的,你必须接受外界的修正和改变。

    - 5 -

    酒桌上的曲意逢迎:规则面前的自我阉割

    李父带着李玩参加了几次成年人的酒席,席间呈现了各种社会潜规则:C位大哥在酒桌上保持绝对话语权,他说东一桌人不敢道西,他说黑一桌人绝不言白。各色人等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阿谀奉承。李父对C位大哥的一言一语都认真聆听,频频点头以示万分尊崇,吟诗附和以示同道中人,甚至让未成年的女儿敬酒以示绝对忠诚。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其实内心是不是真心尊敬和同意有什么重要呢,关键是场面表现是不是得体,假话是不是说得跟真的一样,戏是不是演得惟妙惟肖。规则告诉成年人,你的真实自我必须向现实低头、向权威低头、向利益低头。

    遵从这一规则的成年人,未必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失去的自我早已无法找回。

    - 6 -

    李父的失声痛哭:每一个“身不由己”的成年人都有一处脆弱与柔软

    李玩与父亲在车上接到李玩母亲的电话,通话之后,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如何开始的?”李父突然痛哭失声。影片从头至尾没有交代李玩父母的感情经历,从李父的痛哭,可以猜想到这个问题触碰到了他内心的柔软处,让他想到了当初美好的青春与爱情。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车上播放的《再回首》歌曲音乐响起,观众在李父的痛哭中体会到成年人的脆弱。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无奈,都有自相矛盾的痛苦,都有无法言说的不容易。

    - 7 -

    我们何尝不是李玩,像片中的狗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李玩和堂姐在街上遇见了那只真的爱因斯坦。但是李玩并没有上前去认狗,她平静的说:“幸好它没有扑过来认我。”李玩不敢认狗,是因为她保护不了它。

    她自己和那只狗一样,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狗看似家中的“宠”,实际却是主人高兴时哄一哄、有新宠时扔一边的一件物品。李玩看似被长辈关爱着,实际也是大人们高兴时哄一哄、有了弟弟后也被扔到一边不被关注。

    谁的生活不是狗13

    而之所以这部电影令人压抑,是因为我们其实人人都是李玩,向现实妥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我们学会了遵从规则,趋利避害,为了利益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再也找不回自我,还美其名曰提高了“情商”。

    那只狗,还懂得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狂吠不止。现实中的我们,却经常选择隐忍与沉默。

    - 8 -

    影片最后,李玩与父亲和解。她在滑冰场看着弟弟在大人们的操控之下练习滑冰,一遍一遍跌倒又爬起,脸上露出迷之微笑。也许,她在嘲笑并看透了这个被规则所操控的人生。也许,她已豁然开朗:无论怎样,自己也像弟弟一样,必须爬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们反思很多东西。也让我们明白,面对现实时,虽然无力,但不能失却了生活的勇气。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的生活不是狗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br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