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
从《第一滴血》的以貌取人,到萨特的青春痘与智慧之光

从《第一滴血》的以貌取人,到萨特的青春痘与智慧之光

作者: 罗三两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2:27 被阅读44次

    PS:看惯了《敢死队》系列中的中老年史泰龙,再看《第一滴血》中的青年史泰龙竟然有种逝者如斯夫的感觉。


    《第一滴血》改编自戴维·默莱尔在197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史泰龙自编自演的一部电影。

    据说史泰龙对影片的初剪版本非常不满,甚至想自己掏钱将影片购回并销毁,不过当他得知无法如愿后,建议制片人将自己的戏份尽量剪掉,于是影片时长被缩减了一半。

    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情节多少有点苍白,故事也过于简单。

    故事随着主人公兰博的视角展开。警长把兰博当成流浪汉,想把他赶走。但是兰博还是想返回小镇,于是警长掏出了枪,将兰博拘捕。面对无故的侮辱与责打,兰博奋起反击,跑出警局并当街抢了一辆摩托车,逃到深山里。之后他运用在越战中学到的知识,对抗一批又一批的警察。最后,兰博被他尊敬的上校感化,说出了越战归来后的遭遇以及心理落差,束手就擒后故事就此结束。

    然而,这一场血案的发生,简单点说就是兰博想找个地方吃东西,但是警长不肯。一顿饭引发的血案。

    假如抛开越战以及退伍军人的因素,那么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地头蛇欺负外来者的故事吗?(请原谅我的业余和肤浅)

    在小说里,戴维·默莱尔对兰博的描述是这样的——看上去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伙子。这点在电影里表现得并不明显,不过警长都把他当成了流浪汉。很直接的就是以貌取人。

    或许以貌取人是人类的通病。除非是在特定的场所,不然当我们看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人,我想大部分人心里面也会把他当成是流浪汉吧。

    这是一个坏毛病,应该改掉。古往今来,有很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连大圣人孔子也免不了俗,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记载:“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像这种例子其实挺多的,比如曹操失庞统。

    三两曾经在杭州滨江区待过一段时间,有一次坐三轮车外出,因为对那地方不熟,于是就跟开三轮车的大叔聊天,就是瞎聊瞎问,大叔也挺健谈的。聊着聊着才发现,原来这位其貌不扬的大叔是本地的农民,自从田地被征收后就没事做了,无聊之下就出来开三轮车度时间。但是,大叔并不缺钱,家里有两栋房子在出租,是两栋……

    这件事三两一直记在心里,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我告诫:不能以貌取人。然而有时候,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以貌取人的毛病。

    比如:看到比较胖的人,会下意识的认为他不爱运动;看到在公共场合抽烟的人,会下意识的认为他素质不高;看到大吵大闹的小孩,会下意识的认为他缺乏管教……

    虽然之后自己立马就会反思是不是太武断了,但是却做不到杜绝这种念头的产生。唯有在心中种下不能以貌取人的种子,希望能让它生根发芽。

    当然了,只要你的才华和智慧够出色,以貌取人就不存在的。

    就像雷蒙·阿隆评价让-保罗·萨特那样:“只要萨特一张口,只要他的智慧之光掩盖了他脸上的疤疤癞癞的青春痘,他的丑也随之消失了。”

    萨特是上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一个优秀的斜杠青年——文学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不过,最让我直观的感到他厉害的是,萨特任性的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但是萨特拒绝接受。就是这么任性!

    因此,让“警长”成为我们的告诫,然后努力去做“萨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第一滴血》的以貌取人,到萨特的青春痘与智慧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e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