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女儿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读绘本。我和她爸爸都感叹这个暑假女儿长大了,刷牙不用我们督促,会自己叠衣服,穿衣服。爸爸开玩笑对她说:“以后爸爸妈妈老了就靠你来保护我们咯,爸爸老了不会穿衣服,要宝贝帮我们穿,你还要帮妈妈洗脚。”女儿说:“可是我还小啊。”爸爸说等我们老了,你就长大了呀。
女儿听到这里,开始沉默,不久大颗大颗眼泪往下掉,嘴角开始抽啜,似乎受了很大委屈。
爸爸连忙拿来纸巾安慰,我问女儿为什么要哭。她一听更是伤心得不得了,泣不成声,说:“我不想要你们变老。”
爸爸听了也鼻子一酸,转过头擦眼泪。我想了想,女儿的眼泪里有两个小心思。
首先,女儿有一丝内疚感,她一长大,爸爸妈妈就得变老,如果她不长大, 爸爸妈妈就会一直年轻,她觉得她的成长与爸妈变老有因果关系。
其次,女儿害怕,一方面害怕那个无所不能的妈妈变老,变得需要她呵护,她自己还是孩子,怎能保护妈妈?另一方面,她潜意识知道老不好,漂亮的妈妈怎么能变成老奶奶的样子?
不管内疚还是害怕,都源于她对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是这股深切的骨肉之情,让女儿瞬间眼泪决堤。我赶忙搂着女儿,安慰说,不管你长多大,不管爸爸妈妈有多老,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永远都会保护你,只要我们在,你就不用害怕。
女儿在我怀里渐渐平静下来,后来,她似乎要对这个事情做个总结,嘟哝着说了句,早知道就不说老了,翻译过来就是:早知道我会被惹哭,爸爸就不该说老这件事。
确实感慨,四岁的女儿这般懂事,实在是情之所切,小小的躯体承载了人类千万年进化而来的情感基因,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容易被感情触动。当我们说服别人时,晓之以理往往不如动之以情。
正巧最近听说有家长为孩子的暑假作业苦不堪言,不论怎么催促,孩子就是不做,家长催得越紧,孩子越顽劣,甚至直接把作业撕了揉成纸团,现在的孩子叛逆期似乎来得更早。
大人苦口婆心,讲了一堆道理:你学习不是为了大人学,是为了你自己,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找份好工作?又或者,你什么时候能主动点,不要大人催!大人又要上班,又要管你学习,你就不能体谅下我们嘛。
可惜的是,孩子的无意识思维根本就听不进这些大道理,这些道理关系的是长远目标和利益,而人类无意识思维在乎的是短期利益,而且它天性追求快乐,回避痛苦。当晓之以理行不通时,动之以情才是无意识思维听得懂的语言。想想那些充满真挚情感的广告画面吧,亲人过年相拥团聚,孩子给妈妈打水洗脚,母亲目送孩子出远门,年轻的妈妈温柔地给孩子唱摇篮曲……广告商正是利用了我们的无意识思维容易被情感触动的事实。
四岁的孩子尚且容易被情打动,上了小学的孩子更容易听懂感情的语言。
与其在孩子的耳朵像唐僧一样喋喋不休,不如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情感课。怎么让孩子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呢?试着带着孩子出一趟差,让孩子陪着熬一次加班的夜晚,让孩子感受施工现场的滚滚烟尘,让孩子亲身感受父亲在社会上立足之不易。
孩子的心是柔软的,当他看到父亲不再是那个永远逼他写作业的冰冷面孔,而是为了业绩在客户面前谦卑无比小心翼翼的样子,或者在下属面前激情洋溢挥斥方遒的领导者,他会触动,他会为父亲自豪,他会渴望成为父亲的模样。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感情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感情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乏感情体验的人会做出更糟糕的决定,他们处理问题时候的理性逻辑思维完好无缺,但涉及个人和社会问题,与常人相比,他们做出的决定很不理性,往往将自己和他人都置于不利地位。
当我们试图用未来的好工作作为期许和奖赏来说服孩子做作业时,孩子并不会为这个理性的奖赏所打动。我们确实喜欢奖赏,没有谁不喜欢好的事物,比如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去更多的地方旅游,但比起这些实际的奖赏来,我们身体的下意识更喜欢被奖赏带来的情感触动,更不用说这些奖赏太遥远,充满不确定性。
当大人笑嘻嘻地对婴儿说着哪怕是骂他的话时,婴儿也会开心地跟着大人笑,而当大人板着脸说表扬他的话时,他一定要哭,婴儿不在意具体的言语,但他一定在乎大人的表情透露出来的情感。女人不也是这样吗?哪个女人缺一捧鲜花,一件衣服?或者一张生日祝福卡片?并不是这些具体的奖赏促成她决定爱上了对方,而是因为奖赏升华成了对方对她的爱慕之情。
做家长的,只需要花一点小小的心思,做一次情感剧本的导演,无论这个剧本多么粗糙,孩子都会被打动,因为他们的情感触觉天然敏感。只要让孩子的内心升腾起一股情感,他们就更加容易选择主动学习。
广泛来说,让孩子内心有情感,就是让孩子心中有爱。有了爱,就有安全感,也有了学习的动机。
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卡夫卡说,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活着的意义在于心中有爱。学习,阅读,写作,听音乐,学技能,进阶,美食,美酒,自省,这一切都是爱。心中有爱,有通向高度与深度的指南针,生活就不会虚妄。
这份爱,可以大到家国之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这片土地。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就自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可以小到骨肉相连之爱,爱父母,爱家人,于是不辜负家人;可以是豆蔻年华的儿女私情之爱,为了追上爱慕的女孩,于是努力读书;也可以是爱生活,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与价值感。
总之,让孩子心中时时涌动爱的画面,让孩子干涸的心灵接受爱的沐浴,让孩子的内心时时充盈着丰沛的情感体验——人类基因进化出了天然的情感需求。哪怕只是陪孩子看一则人类史纪录片,去一趟西部贫困区域,读一本思维简史启蒙书,看一场引发深思的话剧,或者只是一起抬头遥望这浩渺的星空,都可以触动孩子的情感——关于人类,关于宇宙,关于社会,关于国家,关于自己,他会在只言片语的线索的带动下,开启卡夫卡所说的关于爱的探索——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的生活,通过一切高度和深度。
据媒体采访18年高考状元的家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霸家庭都有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有状元学生说,妈妈与备考中的她约定,每晚睡前都要拥抱,互道“晚安”。
对求学的孩子来说,爱虽然暂且不能帮他们直接通向高度与深度,但他们会在爱中体验充实而丰富的生活,并打好通向高度与深度的坚实基础。
女儿幼儿园开学,进中班了,走前问我:“妈妈,我上幼儿园了你会想我吗?”“当然会想你啊,就像妈妈每天睡觉前说爱你一样。” 女儿听了开心地走进教室。
当女儿心里放着一个一直想她,爱她的妈妈,想必她在幼儿园一定会好好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