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名师讲堂|胡晓:“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及教学

名师讲堂|胡晓:“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及教学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4-28 08:14 被阅读0次

    名师讲堂|胡晓:“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及教学建议(二)

    语文报社|2023-06-29 15:06:26 0

    二、基于“任务群”理念的结构化设计

    以往教科书内容主要按照知识能力点进行线性分布,强调序列性;而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更强调“结构化”,表现为对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整合,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在教科书中的编写,以融入其他任务群和专题梳理探究两种方式进行设计,注重营造个体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体现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衔接与连贯,引导学生增强积累、梳理的意识,发展探究与建构的能力。

    1.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融合进行编排。

    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发现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经验,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积累个人的言语经验。这些要求渗透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各个板块中。比如,必修上册中,关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沁园春·长沙》有“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的要求,《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鲁迅作品运用词义的褒贬色彩表达强烈的情感,运用词语的顺序变换体现更为深沉的意蕴,无一不是典型的语言现象。

    在其他综合实践性较强的任务群中,同样渗透着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任务。比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乡土中国》这类社科著作,大量运用社会学领域的专门词汇,抽象性、学术性较强,而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形象色彩,二者语体风格表现迥异;“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中,自然科学论著往往以充足的事实或科学原理为依据,进行严密推理、论证,提出观点,这就蕴含着逻辑知识和规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要基于不同媒介语言表达的特点,综合运用不同媒介进行信息表达与交流。这种融合性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枢纽地位和基础作用,也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整体性。

    2.专题探究单元的设计。

    融合性的设计依托具体情境,侧重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言语材料中涵泳、浸染,增强积累、梳理的意识和能力,为专题探究打下基础。为体现某个阶段探究的重点,教科书专门设计了专题探究单元。必修阶段设计了“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专题,选择性必修阶段设计了“逻辑的力量”专题。

    词语是语言学习中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词汇丰富的程度与思维的深刻、丰富是相辅相成的。积累词汇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6]“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学语言,主要是扩充语汇,增强运用语汇的素养。”[7]必修上册的语言专题围绕词语进行设计,旨在提升学生词汇积累、词语理解与运用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在内容上突出三点:(1)以语用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强调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从作家个性化的言语经验中建构词义的相关知识,探究选词炼字的规律。(2)建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避免望文生义,以今律古。(3)体会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汉语中蕴含的民族的思维模式、意识习惯、审美情趣等。比如,汉语词汇中亲属称谓分类细致、远近亲疏表现明显,体现出汉民族以家族为社会基本单位,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以及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

    设置“逻辑的力量”专题,是因为逻辑与语言密切关联,要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品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离不开逻辑。逻辑的学习和其他任务群的学习密切相关。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信息,要想辨识信息的真伪优劣,提升媒介素养,离不开逻辑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现象,学生要想大胆表达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方法。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的广度极大拓展,难度也有所提升,除了文学作品,还要阅读科学与文化领域的各种论著,要想区分事实和假说、观点,理解学术概念,把握论证逻辑,必须掌握一些逻辑知识和逻辑规律。近二三十年来,语文教学中对于逻辑的重视度并不够,虽然在议论性文章的阅读和写作中,也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事实和观点的联系,理清论证思路,但更多只是停留在语感层面,缺乏明确的理性认知和方法指导。教科书中设置这个专题,就是希望在语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理解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把握推理、论证的方式。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

    课标提出,“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8]。

    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必修阶段,强调要有发现和积累的意识。学生要做学习中的有心人,在阅读和写作的语言实践中,随时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发现语言问题,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心得。语言札记不一定要写得很长,但一定要精要,应是对典型语言材料的归纳和概括,体现一定的理性认识。这些札记,是进一步探究的宝贵的“语言资源库”。比如,必修上册的语言专题,要求就某一位作家词语选择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那么,在阅读作品时,就要随时记录其词语选择和搭配的典型例子并进行批注;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分类;发现了作家的独特经验,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就是札记。到了选择性必修阶段,则更强调对语言现象的理性分析和对语言规律的阐释,可写成小论文。比如,在“逻辑的力量”专题,学生要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剖析其论证的过程,发现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

    4.“学习资源”的利用。

    在专题探究单元,教科书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它们以文章或者节选片段的方式出现,与课文的功能有所不同。(1)这些文章所论述的主题都与语言专题的学习任务紧密关联,能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任务要求,将个人探究、建构的经验引向深入,提升建构的品质。(2)这些文章多围绕某个问题,列举大量语言现象和语言实例进行分析,为写作语言札记等提供了示例。(3)这些文章的作者均为语言学大家,其讲述各种知识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获得研究某专题必要的知识。不可否认,高中阶段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积累和建构,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弱化间接知识。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师讲堂|胡晓:“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及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jz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