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一〇二】
刘霞裳之弟某,风貌远不及其兄,而际遇甚奇。有扬州女子姓陈名素莲者,与交好,抽簪劝学,临别赠诗云:“深闺独醒起常迟,愁上眉峰有镜知。纵使天风能解意,萍踪吹聚又何时?”
刘霞裳,即刘志鹏,字霞裳,山阴人。袁枚弟子。
陈素莲,扬州女子。其他无考。
抽簪,音chōu zān,意思是官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抽去发簪则无法戴冠,故有此喻。出自《昭明文选》卷二十一:“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唐·李善注引钟会《遗荣赋》曰:“散发抽簪,永绝一丘。”《仓颉篇》曰:“簪,笄也,所以持冠也。”但在袁枚的诗话中,抽簪一词亦用于女性,除本条诗话外,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三三》中:“竹士,即金纤纤之夫也。结缡五年,互相唱和。余到杭州一月,归,纤纤竟死。先是,纤纤有书上我云:“此日碧云秋雁,奉一函于明月楼中,他时绛帐春风,当双拜于海棠花下。”余到苏,果受其一拜,遂成永诀。故吊以一联云;“双拜花前,已偿负笈从游愿;五年灯下,未了抽簪劝学心。”这里“抽簪”一词显然是用了字面的意思。
闲言碎语:
袁枚在《诗话》中两次用了“抽簪劝学”,一次是本条诗话,一次是在“补遗卷七·三三”。抽簪与劝学之间有啥联系,笔者没有查到有关典故。抽簪,多是作为辞官隐退的隐喻而存在于诗文之中。而将抽簪作为辞官之说,是因为古人戴冠需要用簪插入头发之中予以固定,抽出簪后,官帽就无法固定了,故而比喻辞官。而女人抽簪,则披头散发,无法见客,只能独居家中。另,古时的簪质地多样,贵重则有金玉,普通则为竹木。女人抽簪劝学,或有将贵重之簪取下,换得书籍纸墨,或作为束脩之资。总之,女子抽簪劝学,我感觉是她们用闭门独居、舍弃钱财的方式督促夫君学习。至于古人有“断簪为誓”的做法,则只能用于自己发誓,不能强迫他人守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