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她是热烈的,敏感的,可爱的,疯狂的,纠结的,浪漫的,勇敢的,洒脱的,是让人心疼的。我爱余虹(郝蕾饰),因为每次看她都像在看自己。
但是,她也是孤独的。她像一座岛,来来往往的人像是站在对岸的游客,这些人伸出藤子,从桥上走过来,走向她,然后又从桥上走下去,离开她,再把藤子收回去,而她始终在那儿。她想生活得“强烈”一些,但始终把握不了方向,于是看起来一直在原地转圈,转啊转,一辈子也就转过去了。
我相信一开始她是喜欢小军的,在球场和小军一起打架、在商店和小军一起抽烟跳舞的时候,她是陶醉并且满足的,但是小军不懂她,她渴望新鲜,渴望更好玩儿更刺激的生活,于是她愉悦地去往了北京,而小军黯然留在了老家,俩人渐行渐远。北京,这里是全新的世界,物质,食物,文化,人物,所有最好的东西都可以找到,但她好像还没找到自己,她说:“如果不是在一种理想中来考察我的生活,那么生活的平庸将使我痛苦不堪”。这个时候,她遇到了周伟(郭晓冬饰),这个她从一开始认定的灵魂伴侣,以至于后来纠缠半生的男人,他们聊天、喝酒、睡觉、泛舟,恨不得嵌入对方的身体,这也是两人爱得最为和谐,最为浓烈的阶段。当他们在颐和园划船游玩儿,看着风景,想着彼此的时候,也许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但往往物极必反,余虹太热烈了,她恨不得掏出整颗心来证明自己的爱,于是周伟腻了,他逃了,他开始与别的女孩子打情骂俏,开始躲着余虹,余虹明白无法把自己的心意强加在他的身上了,她知道自己也许该放手,她在日记里写到:“欲望受到侵蚀,行动定要受阻,就是在爱情里我也体会到这一点,根本不存在冲动,只存在幻想,幻想——这个致命的东西”。就在她万念俱灰时,她又发现周伟和自己最好的女伴李缇在一起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打击一个满怀爱意的心呢?她变成了一个“孤魂野鬼”,她离开了。
我想从这个时候起,余虹便没有了灵魂,不,她还有,她还有勇敢,还有坚强,比如她拒绝学校收发室的男人,比如她独自去做手术,比如她在逼仄无聊的工作环境中日复一日,但是她失去了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热烈,以及对热烈的渴望。她开始平易近人,她开始丢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她开始考虑日子考虑现实,她开始向生活妥协。
但她始终是孤独的。回顾一生,有很多人爱她,她也爱很多人,但却极少有人懂她,她说,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你,同这些男孩子做那件事呢?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她试了很多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让这些男孩子理解她的善良和仁慈。但是这些男孩子真的懂得吗?周伟懂得吗?不,他们不懂,也许根本不曾想要去懂得,她站在舞台中央,缺少一个舞伴。
影片最后余虹见到了周伟,但是青春时期的恋人相对已无言,青春不再,爱情远去,她被贫穷所困,接下来的日子,她只想勇敢的活下去。
《颐和园》这部电影我看过三四次,这也是我目前头一篇完全不用再回顾剧情就可以下去的影评。喜欢这部影片,一是因为喜欢那个时期的郝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2003年版,郝蕾是女主角,我觉得她真的有一种魔力,看《颐和园》觉得,郝蕾演的余虹,就是我心中的余虹,看《恋爱的犀牛》又觉得,郝蕾演的明明,就是我心中的明明,她真的适合这种角色;二是因为配乐我都很喜欢,窦唯,黑豹乐队,尤其是《Don't Break My Heart》这首歌,绝对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三是因为,我在余虹身上看到了自己,岛一样的人,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我们想要热烈的拥抱世界,却又好像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影片里有句话我很赞同: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人也是愿意死的,要不然,为何偏偏与最心爱的人作对,为何对眼前的一切漠然。我想我们都是外向的孤独患者。
最后的最后,剧作家廖一梅在她的剧本《柔软》中写到:人这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希望我们终其一生,可以遇到能够彼此了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