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虎盛情邀请孔子做官,被孔子拒绝的第三年,也就是孔子五十岁的时候,转机来了。
阳虎虽然是鲁国的实际掌权者,但他不满足自己表面的卑微的身份。于是想杀掉三桓,自己当一把寡头。不料三桓在处理内战的能力强悍,把阳虎赶到了他自己的封地阳关。三桓在对南蒯、鲁昭公、阳虎的作战中均立于不败之地,确实有能力。
这时的孔子在内战中突然身价飙升,三桓和阳虎都想在微弱的平衡中拉拢孔子,占据优势。这时的孔子不再是十年前的孔子,有学问,有治国理念,还有大批愿意当官的有能力的学生。
那么孔子选择哪边战队呢?公孙弗扰在费城和阳虎一起叛乱,现在想请孔子帮自己。孔子爽快的答应了。子路很生气,不跟三桓和阳虎,跟这么个三流配角,有点不值。孔子云山雾罩的说文王、武王从西边成就事业,自己也会从东边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和投奔公孙弗扰没半毛钱的关系吗?多品味一下就有关系。
孔子前面答应阳虎出山,现在答应公孙弗扰,两次只是说说而已。为什么孔子只答应,不行动。这种违背承诺和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有关。答应下来只是一种策略,在于润滑当时的尴尬关系,承诺是拒绝而,但不伤和气,常用两种方式,一种漫不经心的说行,事后翻脸不认账;一种咬牙切齿说行,只要……,加一个不可能的附加条件。
不管怎样,孔子当然不会再理会公孙弗扰,孔子的承诺只能促使三桓尽快向自己表白。孔子的再度出山,是以鲁国高官身份出现,终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