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鸟尽弓藏的故事。三桓提拔孔子一是为了对付阳虎,二是因为孔子的名声,能为他们撑起门面。
现在阳虎被赶到晋国,三桓的接班人也长大成熟了,已经不需要孔子,孔子没有利用价值了。
更重要的是,三桓不喜欢孔子。因为孔子老想着削弱他们的权力,现在鲁国和晋国赵简子开战,也不怕孔子投靠阳虎,所以三桓既不想撕破脸,又想让孔子辞职。所以三桓三番五次搞事情,目的就一个,让孔子走。
第一波事件。孔子的学生公伯寮诬陷子路要谋反。子路当时给季桓子当管家。前面有阳虎叛乱,所以三桓很忌怕这件事。矛头表面上指向子路,但其实是针对孔子。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看来孔子的学生人品真是千差万别。
孔子听了却不以为然,说一个公伯寮能改变天命吗?孔子总是在关键时刻说这种让人似懂非懂的话,一点不接地气,可能也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吧。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了。
第二波更狠。孔子的两个学生,一个公冶长,另一个南容,都被抓起来了。孔子没有畏缩,而是公开支持他们“帮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是在好的国家,南容不会被埋没,在坏的国家,南容也不会遭刑戮,后来两个学生被释放。孔子的这种品格让人敬佩,所以后来弟子们才愿意一直跟随他,而且队伍一直在壮大。
第三件事,是在与三桓僵持的时候,三桓又开始搞动作,不让鲁定公与孔子见面,孔子还是硬撑着不辞职。
最后一件事,冬天祭祀的肉食不分给孔子,这下孔子的面子彻底没了。看来面子问题才是最要命的问题。孔子只好提出辞职,由于孔子没有封邑,相当于净身出户,什么都没有了。孔子在鲁国政坛做官6年,来去匆匆,两手空空。
其实孔子可以势利一点,委屈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给三桓当好政治代言人,孔子的特长就是搞政治理论建设,可以为三桓定做一套政治合法性的外衣。孔子却没有。
什么政治潜规则都懂,就是不愿、不想去做,只是为了心中理想的“道”,这就是孔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