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都在做学问,做教育家,也当过大官,都在践行自己的哲学、政治、学习的理念。而在家庭方面,只能用失败两个字概括。无论作为儿子、兄弟,还是丈夫、父亲,他都没有做好,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从理念上非常重视家庭关系,推崇孝悌。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恭敬兄长。而他自己,却一样没做到。
孔子从小跟母亲长大,直到十几岁,母亲去世,孔子还没长大成人,没有孝悌这方面的意识,他还在给母亲服丧期间,就穿着孝服去季孙氏那里参加宴会,这是他的孝悌观念绝对不允许的。他到孔家后,父亲孔纥早已去世,没机会孝顺父亲。
没做到孝顺,归结为年龄小,没条件。而他对兄长也没做到悌。孔子的哥哥叫孟皮,他们俩属于同母异父,孟皮一辈子只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孔子没什么交集,也就基本上断绝了关系。孔子还有个姐姐,一样是同母异父,和与孟皮的情况类似,很少与孔子来往。
接下来说说孔子的儿子孔鲤,也和孔子不怎么亲近。孔子的学生陈亢对孔鲤很好奇,以为孔老师对自己的儿子会教一些其他学生不知道的东西。于是问孔鲤,孔老师对你有专门的教导吗?孔鲤感到很茫然,说“好像没有吧,只是有一次,父亲站在走廊下,我恭敬的走过去,父亲叫住我说,你学过《诗经》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诗经》。又有一次,父亲叫住我说,你学《礼记》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我又开始学习《礼记》,父亲对我的教导,就这两次。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总透出很深的隔阂,还不如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更加亲近。这可能和孔子的经历有关,孔子从小没有父亲,不知道如何当一个好父亲。
对待妻子,估计也不幸福,老年的孔子与妻子离婚,还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也透露出孔子对妻子的无法忍受。像孔子这样的哲学家,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的抽象思维里很难容得下现实生活的琐碎与浅薄,所以很多哲学家的家庭关系很糟糕,如苏格拉底、康德、尼采、笛卡尔、培根等等,他们的思想与现实之间似乎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