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四七】
本朝有某孝廉献吴逆诗云:“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圣祖爱其巧于用典,遣人访之。其人逃。余以为此仿宋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也。其词云:“孔子从佛肸之召,卒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车,将以诳楚。”可谓善于文过者。
孝廉,音xiào lián。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世,孝廉演变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7)》。
吴逆,指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崇祯十七年(1644)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力穷楚覆求秦救,心死韩亡受汉封。上联将吴三桂比作申包胥(为了救自家楚国,这才改投了秦哀公),下联将吴三桂比作张良(因自家韩国灭亡,这才改投了汉高祖)。总之,该联诗将吴三桂投靠满清的黑点洗得一干二净。这个思路类似于洪承畴在大寿时收到的贺文:“杀吾君者吾贼也,杀吾贼者吾君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吴三桂和洪承畴归顺大清,都是为了灭掉李自成,为大明效忠!
圣祖,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1722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6).
汪彦章,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进士,除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迁《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著作佐郎。政和八年(1118),因忤宰相王黼,出通判宣州,罢,提点江州太平观。钦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高宗即位,试中书舍人。建炎二年(1128),为宰相黄潜善所恶,罢。未几,复召为中书舍人,擢给事中、兵部侍郎。绍兴元年(1131),兼侍讲,拜翰林学士。出知湖州,因事停官。起知抚州,岁余罢,听辟属撰修日历。八年(1138),上所编书,除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十二年(1142),知泉州,移宣州。以尝为蔡京、王黼门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二十四年(1154)卒,年七十六。工诗,善骈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宋高宗曾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著有《浮溪集》(一名《龙溪先生文集》)六十卷,《猥稿外集》一卷,《裔夷谋夏录》三卷,《青唐录》二卷,《金人背盟录》七卷等,大多佚亡。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浮溪集》三十六卷,又有明·赵子常辑《浮溪文粹》十五卷。
张邦昌(1081—1127),字子能,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进士出身,宋徽宗、宋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金兵围汴京时,他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以议和。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伪楚”皇帝,历时一月。金撤兵后,逊位还政赵构,后终被赐死。
《雪罪表》,汪藻为张邦昌起草的奏折,意在为自己的降敌之举辩解。原文未见。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载:“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云:‘孔子从佛肸之召,本为尊周;韩信乘汉王之车,盖将诳楚。’其疑似是非、助佑奸逆,所不足言,乃其词自佳。”清·宋荦《漫堂说诗》: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云:孔子从佛肸之召,本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车,盖将诳楚。其颠倒是非助奸佑逆,不足言也,乃其词自佳。清·沈雄《古今词话》:汪藻词亦美赡,一时不为流传,曾为张邦昌雪罪故也。
孔子从佛肸之召,卒为尊周;纪信乘汉王之车,将以诳楚。袁枚引文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的记载略有区别:“汪彦章为张邦昌雪罪表云:‘孔子从佛肸之召,本为尊周;韩信乘汉王之车,盖将诳楚。’其疑似是非、助佑奸逆,所不足言,乃其词自佳。”
佛肸,音bì xī,或bì bì,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按:佛肸的读音,就是是bì xī?还是bì bì?笔者认为,这两个注音都是正确的。肸,现在一般都注音为xī,但在《康熙字典》中,肸,除了注音为“羲乙切”,即读“xī”外,还注明:“又《集韵》兵媚切,音祕。邑名。在鲁。《史记·鲁世家》作肸誓。《注》鲁东郊之地名。”祕,音bì、mì,故,肸读作bì也是正确的。
孔子从佛肸之召。《论语·阳货篇·第七章》: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译文: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以前我从老师这里听过:‘亲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么,怎么能够悬挂在那里却不可食用呢?”解读: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想召孔子前往。孔子之所以应召想去,主要也是急于用世,急于行仁道于天下,并且坚信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不被脏乱。
卒为,音zú wèi,卒:最终。为:因为,由于。卒为尊周:最终是因为想发扬光大周礼。
纪信(?—前204),《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赵人,秦汉之际汉王刘邦将领。秦朝末年加入刘邦的军队,担任将军,随同刘邦西进灭秦。汉王元年(前206),护送刘邦参加鸿门宴。汉王三年(前204),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形势危急。纪信由于身形及样貌恰似刘邦,便伪装成刘邦,假意出城投降楚军。纪信乘坐黄屋车,左边的车衡上竖立着大纛旗,从东城门驶出。汉军卫士大声地说:“城中粮食吃光了,汉王投降。”楚军纷纷去东城观看,刘邦得以乘机从西城门逃脱。纪信向西楚诈降后被俘。项羽见其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纪信救汉王的故事发生在郑州,人们被纪信的忠义之举深深感动,纪信遂被奉为郑州城隍。
汉王,即刘邦(前256—前195),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以宽松政策治理天下,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文过,音wén guò,指掩饰过错。《汉书·杨恽传》:“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虽才足饰非,言足文过,专威若赵高,擅朝如董卓,未有不身膏剡锋,家靡汤火者也。”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王荆公之文过执拗,世所共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