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放翁曾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生动的描写街头小贩,在春末夏初之际,贩卖杏花的场景,那一声吆喝声远远传来,让诗人客居他乡,倍感孤寂。
史达祖也有“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听到这杏花叫卖之声,更是愁肠百结,难以释怀!
简书里,凡是如我这般大的人,谁不记得那街头巷尾传来的叫卖声,它几乎是古老农村的别致一景。现在想来,那走街串巷的商贾小贩,抑扬顿挫韵味悠长的吆喝声,仿佛清晰如昨......
磨剪子戗菜刀还记得吧,一声“磨剪子嘞戗菜刀”,把我们带到了童年。艺人肩扛板凳,板凳上挂有小水桶,磨刀石。生意来了,板凳一放,开始工作。先用较粗的石头磨,再用细石,直到刃口锋利,方才罢休。
若是菜刀刃口较厚,还要用铲刀,把刃口处变厚变钝或锈蚀的废铁铲掉一层,使刀口变得利爽,然后才能上石头磨。因为早先的菜刀都是铁匠手工打的,不是现在的机制刀,不仅厚,还爱生锈。
别小瞧这个“戗菜刀”,极需要力量和技术。抢菜刀必须做到稳准狠,力气大小,走向偏斜都不行。所以磨刀师傅跨步骑上板凳,把菜刀用夹板固定好,只要手把铲刀,就会变得心无杂念,全神贯注。
最后,用拇指或用旧棉絮试试刀刃,锋利无比了,才交给主人。只是现在剪刀用的很少了,菜刀就自己磨磨也可使用。
戗菜刀 捆笤帚捆笤帚,现在农村也不多见了,偶尔也能遇到。艺人不用吆喝,只需要摇动铁叶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人们就知道捆笤帚的来了。于是农村的大娘大婶们,拿出自己的笤帚苗,让艺人捆绑笤帚或炊具。
艺人先把笤帚苗用水浸泡,然后再用木棒把笤帚苗的茎秆砸散,最后才能捆绑。捆绑是要用力绑紧,否则,笤帚捆好后会松散,不牢固。
最后一道工序,使用镰刀,把残余的茎秆割掉,让笤帚柄整齐美观。一把菜刀,把笤帚苗剁齐整。一把结实耐用的笤帚就完工了。
捆炊具 拨浪鼓染布,卖布。艺人也不用吆喝,卖布人的吆喝方式是摇一个大个拨浪鼓。车停稳后,他摇着拨浪鼓四处走走。这种大拨浪鼓摇动起来声音很浑厚,带着固有的节奏。
卖布染布的人一般都穿得比较讲究,一身的毛蓝色中式对襟盘扣衣服,戴帽子,很有买卖人的派头。卖布的人常用一把布甩子,不时抽打灰尘。买布的人还常把一只摩挲得油光锃亮的尺子,斜插在后脖领子里,待来了顾客,说定好扯布,一把抽出来十分利索。
锔盆锔碗锔盆锔碗。艺人早已见不到了,生活好了,谁还会用裂纹的盆碗。但过去锔盆锔碗锔大缸可是个细工慢活。俗话说“没那个金刚钻,别揽这个瓷器活”。
锔瓷壶、锔茶碗、锯胆瓶都是细活,手艺要求最精。锔出的活儿不仅要严丝合缝,还要美观中看。
锔匠锔碗时,坐在小板凳上,膝盖蒙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坏碴和裂缝处理干净,然后将破损的碴块按原形拼合好,用一根带钩的细长麻绳,钩挂在碗沿上,小心翼翼地缠绕扎紧。
接着,将绑好的碗用两腿夹着,拿出金刚钻沿缝隙两边钻出一对对针眼似的小孔。从挑子里取出几枚扁平的小铜锔子,最小的只有几毫米,用小锤子轻轻地敲打,一个个地嵌入小孔里将裂缝巴紧。
最后沿裂缝涂上一种黏性极强的油灰膏,就算锔好了。锔子也有很多讲究。最普通是铁的,昂贵的有铜的、银的、金的。客户的地位不同,物件不同,自然扒锔子就不同。用什么样的锔子,也显示了雇主的地位、贫富和爱好。
锔好的碗每年麦熟之前,天气转暖,卖小鸡儿的就来了,那吆喝声尤其悦耳。往往是第一句短,第二句长,那声音非常好听,很有韵律。卖小——鸡儿喽呵,卖——小鸡儿喽————
那时候,人们家家养鸡,下蛋卖钱贴补家用。所以卖小鸡儿的生意很火。经常是人们正在午睡,那一声买小鸡儿的吆喝声,把婶子大娘们吵醒。于是,揉揉惺睡得眼,提拉着鞋出来买几只。
小鸡儿一般在篓子装着,叽叽的叫着,毛茸茸的煞是好看。一番讨价还价,交易就成了。
但挑小鸡儿的公母,需要眼力。有人说,个头大的,健壮的,往往是公鸡,而个头较小的,可能是母鸡。具体如何区别,我也没经验。不过现如今,卖小鸡儿的虽然不多,但偶尔也能听到,喜欢听到那个韵味。
货郎担货郎,是古老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商贩。货郎前后两头各挑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上了漆的木箱,里面分层放着绣花针、绣花线、绣花撑床以及纸花样子,缝衣针,顶针,剪刀,红头绳,簪子,纂网,发髻绒花,丝带,香粉,雪花膏,还有木梳,篦子,猪胰子,小玻璃镜等。有的还兼卖各色纺织用的煮色染料,其它日用小商品。
货郎担的吆喝方式是摇“货郎鼓”,俗称“拨浪鼓”。货郎鼓是一根木柱上同时串着小鼓小锣,鼓和锣两边用细绳拴着小木球。货郎摇动木柱,小木球甩起来,同时敲响鼓和锣,发出一种有节奏而又急促脆生的“咚噹咚噹”的声响。
货郎一来,那大姑娘小媳妇儿,欢喜的了不得。围在一起,挑挑拣拣,讨价还价,非常热闹。这货郎也是好脾气,从不和人计较,要不说和气生财呢?在和谐的气氛中,做成生意。所以,货郎担,就是百货公司的前身。
看完这些,朋友们你可曾记得?我是否把你带到那,古韵悠悠的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