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花妈妈
偶遇哭泣的小女孩
今天早晨送小宝去幼儿园,转身离开的时候,迎面走来一对母女。稚嫩的小女孩,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树脂眼镜,被旁边的妈妈紧张拉着手往前走,孩子半跑着才能将就的跟上母亲的脚步。小女孩始终仰着脸侧向母亲的方向,嘴里央求着什么,母亲不应答。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听见小女孩带着哭腔的声音“下午几点来接我?”只是这位妈妈,连个安慰和保证都不能给她,更让我惊讶的是,临近幼儿园十米的距离,母亲突然牵着小女孩奔跑起来,孩子像是突然受了惊吓,哭声放肆,在到达幼儿园门口的瞬间,母亲丢开孩子的手转身离开,一身怒气……
我听着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心里明显的疼痛。孩子只是要一句安慰而已,一个让她能够稍微踏实和放心的保证而已,并不过分。而母亲不但没有给他,竟然像丢弃一样东西似得把他丢进了幼儿园,以对抗小女孩的哭声。
假期后遗症引发的情绪风波
今天小宝起床的时候,也有些情绪。他刚开始拒绝穿衣服,然后拒绝下床,并且要求我一定要躺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睡觉。嘴巴里传出来的声音也是哭哭咧咧的恼人节奏。我没有顺着他的情绪,也没有对抗他的情绪,而是选择了情绪转移的办法。
我陪着他躺的时候,听见了窗户外面喜鹊的叫声,于是告诉小宝“喜鹊来叫你起床了,你怎么还不起啊?喜鹊说你是要累死我啊?”小宝听我说完,就嘻嘻的笑了起来。但是当我试图掀开窗帘让亮光刺激他清醒的时候,他突然大喊着让我把窗帘关上,又陷入了所谓的起床气中。
他起床之后,我帮他做好了刷牙的准备,就去给他收拾今天去幼儿园的衣服。没想到,他哭哭咧咧的追着出来,拖拽着我的衣服,要我陪他一起刷牙。我佯装被他拽倒的样子,跟他回到了卫生间。并且共情和理解他:“休了三天假,今天要上幼儿园了,感觉还没有准备好,心情有点别扭吧。”小宝不说话,但是也不哼唧了。
他并不想刷牙。我于是又搬出了好久不用的游戏“今天哈克迪克一定特别高兴,”我站在他身后,看见镜子里他疑惑的表情,“因为他们好像感觉到小宝今天不想刷牙,简直太棒了……”没等我说完,小宝就把牙刷放进嘴巴里刷动起来。“哎呦呦,不是说好不刷牙的嘛,我们上当了,快躲。”小宝刷的更起劲了,并且按照我的要求仔细的刷了大牙。
我看着他的牙齿,表扬他的牙齿好白,因为牙齿白,觉得他更漂亮了。小宝乐不可吱,在我出门拿东西的功夫,他自己已经接好了洗脸水,而且告诉我温度很合适,热乎的。我试探着摸了一下,开心的赞扬他“水的温度非常合适,不烫也不凉,暖暖和和的,就适合这样的天气。”小家伙开心的冲着镜子笑了半天,早晨的情绪雾霾一扫而过,顿时艳阳高照啦。
如何帮助孩子舒缓假期后的对抗情绪
我之所以能够如此耐心的对待小宝今天的情绪,并且帮助他缓解情绪,是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每个假期后的第一天,包括周末后的第一天,对于小宝来说都是一个不太愉快的时刻,就像大人一样,一周的开始总让人有些沮丧(以前我也犯过错误,结果我们不可避免的爆发矛盾,一大早搞的乌烟瘴气,谁也不开心)。
理解了他,我的情绪便不会跟着波动,而是会理解和包容他的情绪,并且发自内心的想办法帮他一起了解、认识和舒缓这种情绪。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假期后的节奏,关键在于情绪的过渡,我个人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
第一,父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预示到可能存在假期情绪后遗症。
对于小孩子而言,假期与非假期的界限并未清晰的建立,更无法准确的把控假期和非假期的节奏。从心理感觉上来看,孩子并不知道疯玩之后的某一时刻这种行为要停止,需要转换并进入到放假前的模式,因此当被告知需要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通常是失望的、烦恼的。他既不会像大人那样对时间和状态在心理上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会无可奈何的坦然接受,哭闹或者对抗,便成为他最真实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孩子最普遍的表达方式,同样也是父母最不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所以,对于假期的安排,父母心理上首先要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就是面对和接受孩子在假期结束后闹情绪的准备。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会自然过渡,也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就应该像往常一样乖巧的做好出门前的准备。要在心里想到,他可能会因为假期结束不开心,因为不能继续像假期那样疯玩不快乐,导致他心里的不痛快、失望,在各个环节释放负面情绪。
第二,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平和的帮助孩子实现情绪过渡。
做好了心里准备,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管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分开,跳出孩子牵制父母这样的情绪怪圈,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情绪。既不要抱怨、训斥孩子的负面情绪,也不要用所谓的个人内在标准衡量孩子的情绪,更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感染,将孩子的情绪爆发成两个人甚至整个家庭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他不会表达在作祟,甚至他自己都不明白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就被动的被控制住,并且表现出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行为方式。就像小宝在很多时候向我解释的“妈妈,我就是最近情绪不好”“有一股力量出不来”之类。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源头,但是那种不愉快的情绪让他不舒服。既然不舒服,不会掩饰的孩子就会寻找出口,哭闹或者故意对抗便是如此。
第三,父母言语上共情的情绪,行为上理解孩子的不配合。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是因为假期结束的原因,并且能够保持自身平和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就像摊在桌上,一眼看透。尝试着帮孩子说出他的情绪,说出他的情绪产生的原因,让他在父母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情绪源头,进而自行梳理和缓解。
如果有些孩子特别小,还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过程,父母不要着急,也不要气馁。拥抱孩子,告诉他妈妈陪着他,妈妈理解他,让他在妈妈的怀抱着发泄情绪,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的治愈效果非常好。即使孩子不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或者不能够体验情绪的过程也无所谓了。他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理解、包容,用爱消除内心的不安,也是件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