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这篇文章《我突然有些同情那些熊孩子》里提到过有一次在飞机上有个孩子踢我的后背椅,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别再踢了,你看别人都生气了。其实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内心的感受是不太好的,
有一种我生气才造成了她孩子不能踢的感觉一样,似乎我不应该生气,我要是不生气孩子是可以继续踢椅子的。
虽然当时这位妈妈很努力的在教育孩子不能踢椅子,但她把所有的力度全部都用在错误的方向上了,因为她告诉孩子的是不能踢椅子是因为别人的原因,而不是踢椅子这个错误的行为本身。所以很多时候有些家长在管教小孩时候,给孩子的理由,经常都是错的。
不能抢别人玩具是因为别人会哭,(别人不哭就可以抢?)
不能大声喧哗是因为别人会骂你,(别人不骂就可以大声说话?)
不能在地铁高铁上蹦来蹦去是因为别人会生气;(别人不生气就可以蹦来蹦去?)
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教育孩子的话,孩子永远意识不到错误本身,只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归因逻辑,而这也是大部分孩子成年后不断取悦外界的原因之一。
▼/02
假期乘坐动车回家,中途看到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拿着一盒纸巾在撕扯,因为靠窗,窗户也开着,纸巾飘得到处都是,还飘到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女士脸上,当时这位女士正在很专注的玩着游戏,被突如其来的纸巾弄到脸上,脸上的表情挺生气的,便抬头对那位孩子的妈妈说道:“能不能叫你儿子别撕纸巾了。”于是这位妈妈赶紧抓住她儿子的手,也生气的说道:“别撕了,没看到阿姨都生气了吗,快停住。”她儿子并没有听进去,还试图去撕扯另外一包纸巾,被这位妈妈赶紧按住了。
其实呢,这位妈妈也算是在教导孩子,因为这个小孩后来确实没有继续撕纸巾了,但是这个孩子不撕纸巾不是因为他知道在火车上不能把纸巾撕的到处都是,这是一个不礼貌不允许的行为,而是因为有人生气了。
▼/03
孩子的大脑都是直推式思维,只能接受大人教导里直接说出来的结论,“别踢了,别人都生气了。”这句话的直接结论就是只要别人不生气的话,我是可以继续踢的,或者我做另外的事情,比如把音乐声放的很大,把瓜子壳扔到地上,等等,只要没人complain就可以了。
这就是典型的归因错误的教训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典型特点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到别人身上。
因为别人生气或者别人有可能生气,所以才教育孩子收敛一下,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本来就不应该这么做,即便没有任何人指出来。
这种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配合儿童大脑发育期特征,孩子就很容易就形成以下行为特征:
1. 不断试探别人的底线
如果家长每次教训孩子,都是告诉他是因为谁生气了,谁不高兴了,他就很容易想试探父母的底线,只要踩着别惹你发火的线就可以了。
2. 等孩子长大一些,也会形成这种归因方法
所有和别人的冲突,都会先归因到对方身上,包括对待父母也是一样: 因为父母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听话,调皮,叛逆,那么孩子也会认为是父母不懂得自己的想法,不理解我,所以你说是我的错,我说是你的错,于是亲子矛盾就产生了。
3,孩子总是在取悦别人
因为你不高兴了,我就不做了,因为你生气了,我就不做了,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一生都在取悦别人,只要别人不满意我就不能去做。
他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的是这样的人生观:一切以别人眼光当做是非标准,么孩子要么就是在取悦别人,要不就是试探别人底线。在这种教育下,自然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在飞机上,高铁上踢椅子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即便没有人指出来也不能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