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就开始出现的银行承兑,在2000年~2018年曾经是国内纺织行业采购原料的主要付款方式。比如2010年的时候,产品的报价基准价就是以银行承兑为计价标准,纺织行业尤其是粘胶纤维使用电子承兑交易的比率高达80%。
银行承兑汇票虽然是一种到期承兑的凭证,可以流通,有一定现金属性。
银行承兑流通过程中需要所有的背书单位均进行签章背书,银行在承兑的过程中对所有签章背书的厂家要求特别严格,比如印章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求必须清晰可见、不重叠、连续、书写规范等等。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瑕疵,银行便有理由拒绝支付。还有,如果出票银行经营不善,承兑风险会加大,那么即使所有背书单位都没有问题,作为持票方也可能无法到期拿到承兑款。
销售部门员工对承兑是既爱又恨。爱的是想收钱发货,恨的是它不仅麻烦且风险控制点太多了。辛苦收来的票,财务部如果验收不合格,要退回去。退回去邮寄过程中风险也很多,比如调包、丢失等。为安全起见,邮寄承兑往往保价,如此导致每次邮寄承兑的快递费就要好几百元。
由于邮寄汇票的风险较大,作为采购方付款往往希望售卖方业务人员可以现场拿承兑。客户为了保证把承兑交给对的人,还要求采购方出具授权书。业务人员拿到承兑汇票后,客户就要求发货。而承兑还没有到达财务,财务就认定为款未到,所以不允许发货。为了促成业务的达成,从业务经办人到业务经理甚至分公司老总都需要对这张在途承兑的安全性进签字担保。
就是如此小心翼翼,除了规范要做大量的工作,还有承兑汇票引起的犯罪,比如承兑被盗,持票人的财务利用持票期间不流通也不承兑间隙私下出借让承兑继续流通赚点私房钱等等。每一起事故出现都让我们头大,然而我们不因为头大而终止银行承兑的交易方式。毕竟在这个市场生存,享受其收益的好处,就要承担风险。
2018年,电子银行承兑出现,承兑由原来像人民币一样的纸质传递,变成了可以像电汇一样从一个银行直接汇到另外一家单位的开户银行。无需再经过纸质加盖印鉴和邮寄等环节就可以顺利背书出去,并且也是瞬间到账。这样大大降低了中间环节的传输造成背书不清晰、背书不连续等缺点。
2023年,银行电子票据系统进一步升级,由单张不可分割票据变成了可以分割的等分票据。之前要求单张次收款金额不要超过100万,现在单笔付款1000万都没有问题。
我们都害怕风险,然而为了做成事情,我们必须承担风险,否则寸步难行。我们在一边承担风险,一边努力规避和降低风险,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过程。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