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大概就是“圣人”这两个字,什么样的人才是圣人?资治通鉴里面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所以“圣人”在古代,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这样的人,几千年以来被人公认的,也只有区区几个而已,比如孔子,又比如明代的王阳明。
关于孔子,我们已经非常非常熟悉,但是王阳明,了解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王阳明的小故事。
王阳明在王阳明出现以前,古代的读书人认为,如果想要变成一个圣人,那就必须要格物致知,向外界求索各种道理和知识。
而王阳明出现以后,他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想要成为圣人,应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而不是向外求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无论是谁,都有具备成为圣人的潜力。
但是这里的良知,并不仅仅指我们通俗意义上的良心和道德,孟子说:不虑而知,良知也。也就是不需要经过思考你就明白的东西,就叫良知,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人最纯粹的一种本性。
王阳明有一次,王阳明遇到一个穷凶极恶的强盗,王阳明就和他说“良知”,这个强盗听了纷纷大笑不止,说,我杀人放火什么事情都干,哪还有什么良知可言。
王阳明也笑了,对他说:良知现在就在你身上。这和强盗就感到很奇怪:你说良知在我的身上,那你证明给我看?王阳明说:这个容易,等会你按我的要求做,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良知。
于是这个强盗,就答应了王阳明,然后,王阳明就要求他一件一件的脱下自己的衣服,脱到最后,强盗只剩下一条底裤,王阳明却要他继续接着脱,强盗很生气:你这不是在耍我们吗,全脱光,那简直也太羞耻了!
这时候王阳明站起来,笑着说:你要证明,这就是证明,不愿意脱光,说明你还知道有羞耻之心,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强盗听完之后沉默不语,被王阳明所折服,最终选择改邪归正。当然这个故事的版本,是比较多的,但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这个人有多么的可恶,他都一定还留有一丝良知,只要他可以找回自己的良知,就有机会洗心革面、迷途知返。
王阳明在江西的时候,有一对父子因为家里闹矛盾,父子两各自一纸诉状,把对方告到了公堂之上,王阳明还没等这对父子相互控诉,就拉着他们,私下说了一个故事,听完之后,这对父子就和好如初,撤诉回家了。
手下的人就很奇怪,问王阳明:你刚才都和他们说了什么呢?王阳明说,我和他们讲了二十四孝中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
手下人更加奇怪,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是二十四孝的第一个故事,天下老百姓人人都知道,怎么你一说他们就和好了呢?
王阳明王阳明说,我告诉他们,舜是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而瞽叟,是最慈祥的父亲。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里,因为虞舜的父亲瞽叟娶了一个继母,在这个继母的挑唆之下,瞽叟多次想要害死虞舜,但每一次都被虞舜逃脱。
而虞舜却从不记恨自己的父亲,反而是非常用心的尽孝,虞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最后他还成为了尧帝的继承者。老百姓都认为,虞舜是天下最孝顺的儿子,而瞽叟是最恶毒的父亲。
但是王阳明却反过来说虞舜最不孝瞽叟最慈祥,这真的是非常奇怪。但是王阳明说:舜,因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所以他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孝顺,而瞽叟也总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慈祥,而且他的心已经被后妻影响,所以他根本做不到对儿子的慈爱。
尽管如此,但是舜仍然是反思自己不够孝顺的地方,最终还是感动了父亲,让瞽叟找回了内心的慈爱,所以,虞舜的孝顺,和瞽叟的慈爱,其实一直都是植根于他们的内心的良知罢了。
王阳明瞽叟当然是一个恶人,但是虞舜只管坚守自己的良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瞽叟这个恶毒的父亲,最终自然而然的也就消失,回归到了一个真正慈爱的父亲。
那么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在面对恶人的时候,只需要学会做好一件事:依照自己的良知,做好自己也就可以了!如果你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知,那你的身边,也不会有真正的恶人。
这在西方的哲学观念当中,就叫吸引力法则,人生在世,难免要与恶人打交道,老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和良知,哪怕遇到再怎么惹不起的恶人,赢到最后的也一定是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