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喜欢度量,只是因为我们害怕不确定性罢了。
拟定的目标,但未成为现实之前,是摸不着的空中楼阁。我们如何确保自己以及众人,做出了正确的努力。度量,是在到达那一天之前,本能之下会想到的办法。遥望远方,时不时回头看下身后的脚印,再一步一步踱往前去。
只是到了一些特定的局面之中,因为我们内在的人性惯性,企业文化的重力,以及微妙的的官僚和政治,原本有着良好意愿的度量初心,就会很容易被极度简单物化成了只需遵从并实现的指标,并挤压在复杂性下做全局优先思考的空间。
于是,度量势必走向变形的另外一面。我们看到了多少以KPI和OKR之名,行下达摊派之实。极度简化的单词缩写,也简化了人们的头脑。结果只能是懒惰的思考,以及唯一放在产出的关注点。目标平庸还好,无伤大雅。而华丽的愿景之下错误的方向,则会引领人们南辕北辙,日暮途穷。在这错误的旅途上,唯指标和上峰至上,各自为阵,彼此倾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而这又会进一步扭曲我们对于当下存在状态的思考角度。认为这就是现实,无力扭转。
我一度也以为,敏捷更关乎开放的心态,无止境的快速反馈和学习,提起度量的态度是暧昧的。即便见证过敏捷起来的收益,但对于心存狐疑的人终究没有说服力。
《加速》里面提到了四个关键指标:
- 前置时间
- 部署频率
- 平均恢复时间
- 变更失败率
与误入歧途的KPI不一样,这里的关注点则被放在了亟待建设的能力上。
在我看来,它们是尽了最大的可能,给出让人信服但又难以企及的答案。对于我们的理想境地,用它们去描述,虽然平白,但激动人心。但它们终究是经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统计得来的,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美丽新世界。深刻去理解它们,并能理解在它们之下,究竟隐藏着多少持续改进的意愿和努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重要的是,它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可以观察的立足点,看到我们进步,以及我们驶往的方向。
(谢谢王妮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