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条】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隐居不做官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和叔齐吧!
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如此罢了。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立身清白,弃官合乎权宜。
我就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1)逸民:就是隐居山林的隐士们。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儿子,饿死在首阳山下==彻底不合作。
——柳下惠、少连:在官场不断的打拼=愿意合作。
说话=是符合伦理的。
做事=是经过思考的,是深谋远虑的。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随便说什么话都敢讲。
另一种说法是:不说了,我躲到山里什么都不说了。
身中清=立身清白。
废中权=我抛弃这一切,弃官这是符合权变之道的。
——总结:
在夫子看来:这三种逸民都是可以效仿的。就是如果你认为朝廷混乱,政治环境很糟糕,你选择这三种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不合作,或者守住自己的清白,或者不要随便说话,这种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可以恳定的。
夫子说自己: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就是说: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这个无可无不可逐步演变成了中国人的一个安身立命的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中庸之道的态度,这是夫子的柔软的态度,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通权达变,进退出处皆可。
(2)为什么夫子跟其他人不一样?
——其他人:都是出发于对自我的考量,就是说:我是与别人不同的人,我必须保证我的名声。
——夫子:是一个无我的人,他要做的是让黎民苍生过上更好的生活和日子,让道义可以行,至于我怎样被别人评价不重要。
——当一个人看到自己被别人怎么评价不重要的时候,他就变成了: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所以,当你把自我的刚性降低,你的生活的选择空间就变的大了很多,也不用隐居,也不用非得对抗谁,也不用说什么样的漂亮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