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子篇第十八·一(46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钱穆译】微子避而去,箕子囚为奴,比干谏而死。先生说:“殷在那时,有三位仁人了。”
【杨伯峻译】[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谏劝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傅佩荣译】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劝谏他而被杀。孔子说:“商朝末年有这三位行仁的人。”
纣王的无道残暴是出了名的,但在他的家族,还出现了三位仁者,因此孔子说,在商朝末年这个时期还有三位仁者。
第一个是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他母亲生他时是帝乙之妾,后立为妻后生了纣,所以立纣不立微子。第二个是箕子,他是纣王的叔父。纣王无道,他曾进谏而不听,便披头散发佯装发狂,被降为奴隶。第三位是比干,比干也是纣的叔父,他力谏纣王,纣王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便剖开他的心而死。孔子很少称人为仁,但在这里他毫不吝惜地称他们三个人为仁者。三人都是因为纣王的无道,都为黎民百姓着想而力谏,或离去,或为奴,或被杀,所以他们都合乎仁者的要求。
微子篇第十八·二(46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钱穆译】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黜。有人说:“你还不去往他国吗?”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去到哪里将不被黜呢?我若能枉道事人,又何必定要离去父母之邦?"
【杨伯峻译】柳下惠做法官,多次地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道:“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多次被撤职?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傅佩荣译】柳下惠担任典狱官时,多次被免职。有人对他说:“您这样还不愿离开鲁国吗?”他说:“坚持原则为人工作,去哪里不会多次被免职?放弃原则为人工作,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
士师,典狱官。直道,正直的原则。枉道,邪曲的原则。
柳下惠在《论语·卫灵公13》篇中出现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称柳下惠为贤士,又称其为“逸民”,在《论语·微子8》篇中,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逸民就是避世隐居的人,但才德俱佳。这样的人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本章说柳下惠坚持直道事人,而且不离开父母之邦,就是讲柳下惠正直,不弯其身,不畏权贵的优秀品质。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乏有,今天也依然有,可是却越来越少了。三次被罢黜仍然能坚持原则,不向现实低头,不向命运屈服,只有内心正直,品行刚正的人才有的风骨。现代的人太势利、太功利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外物影响的结果。从前的人们正直、善良不是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品性,是受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而成,为什么这些好的、优良的品性会失去,会越来越少,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依然影响巨大,所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重拾道德教育,宣扬和普及道德文明显得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