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原意是在原物基础上起木模,灌入泥砂成型,再以工具修正(方),最后烧制成品。这是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陶瓷烧制技术的前身;所区别的仅仅是后来的模具越来越精密复杂,灌入的砂浆也越来越高级而已。
模仿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唯一起步点。如果你说在一旁了解,那不是起步而是准备,准备是可以随时退出,不负责的。而起步了就要做下去,直到证明学会或者失败为止。更清楚地说,了解的成本要远低于模仿。所以逛街的时候,店员总有一句话,“买不买没关系,进来了解一下。”了解了,不适合,退出的成本也很低。起步之后就不同了。
没有东西模仿的学习,也是有的,但那已经不能再称为学习,而更适合纳入研究的范畴。在研究的角度,需要的是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而前者的重要性更甚于后者。科学家需要的灵感,其实不比艺术家少多少。于敏老前辈的氢弹构型,不正是这种灵感的结晶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灵感是什么?寂然凝虑,感而遂通。我想,这里面要用到的基础,仍然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大海。即使再才气横溢,曹冲也只能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但现代人一台龙门吊就解决了。并不是现代人有多聪明,而是他站在老祖宗们的肩膀上。
所以这仍然是一种模仿,只是说,并不是照猫画虎那样的复制或者复刻,而是从旧的知识中抽取精华用以复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用到了古老的中医验方,正可作为这种模仿的注脚。
而所谓的精华,不同年代的人,认知是不同的。一把火枪到了石器时代,恐怕还不如一把石斧来得坚固耐用。世易时移,逝者宜矣,我们要不被轰鸣前进的历史抛到后面,就只有不停学习,永远学习下去。
想起一个例子:围棋里的模仿棋,说的是白方棋手从第二手就开始模仿黑方棋手的下法。首先要指出的是,这种下法并非不恭敬--日本围棋史上有不少名家即专精此道,最著名的是与吴清源大师同时代的藤泽朋斋先生。有趣的是这种模仿,水平低劣的棋手是下不出来的;而高手正可以通过对对手行棋水准的判断,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模仿,下出自己的棋来。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写照?在开始的时候模仿,在适当的时候停止模仿,再作出自己的创新。
当然要注意模仿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齐白石大师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还算是模仿,“似”就近于抄袭,自然要死得不能再死;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细微程度,即使是卓然自立的大家有时也难以掌握。高明如张大千先生,也时常会陷入“创作”与“抄袭”的口头官司,你我就更不必说。但我想,不必产生不必要的焦虑,该模仿的时候就去模仿,把本事学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我随手敲下的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难道不也是一种模仿吗?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无形的模子,走出自己的一条独一无二的路来?
【2021年12月8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09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