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生育了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不管怎么算,父母的宠爱也不会轮到我头上。
亲戚来串门,一般会先说起大姐,然后再谈起弟弟,最后就是家常,我也是话题里被忽略的一个。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我曾经尝试过中午不回家吃饭,结果母亲以为我去了奶奶家,压根没有在意我为何不回家。我很失落,作为一个孩子,我希望父母能关注到我,也希望他们像重视大姐和弟弟那样重视我。他们会注意到到了饭点,我没有吃饭而担心;天气冷了,我没有穿秋裤而提醒我等等。不知不觉,我的性格中带了一点儿讨好的意味,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我会委屈求全,会随大流。
在有宝宝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格问题,我只觉得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并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情。结婚后,老公也曾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结果都是因为我的不够重视而不了了之。直到生完了小宝,看到大宝的表现,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大宝两岁半之前一直呆在公婆家,公婆负责她的衣食住行。我会尽量抽时间回家看望,大宝算半个留守儿童。生完小宝,做完月子后,我把大宝接到了自己身边,我希望在大宝眼中,我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是她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第一个求助的对象。
同时带两个孩子,难免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我请孩子的姥爷过来帮忙,即便如此,大宝还是更依恋妈妈。
我因为要做家务,给小宝哺乳,自己还要坚持学习一些课程,真正留给大宝的时间并不多。偶尔带她到小区里玩滑滑梯,她会特别开心,即使玩了一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
老公出差期间,大宝不肯跟姥爷一起睡,总是缠着我哄她睡觉。可是小宝在怀里喝奶,只能让大宝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宝有时竟然自己睡着了。小宝也入睡后,看着大宝的小脸,内心总会有些愧疚,可是我真的是分心乏术。
有一次,不管我怎么哄大宝,让她等一会儿,她就是不听话,我生气,吼了她一句,她立刻朝我也吼了一句。在她吼叫的那一刻,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感觉自己真是一个糟糕的妈妈,不但没有照顾好大宝的情绪,反而让她有了发脾气的坏习惯。我的本意是接她过来,给她更好的陪伴,结果却适得其反。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最好的陪伴其实是只是表象,陪伴不仅是跟孩子住一起,更重要的是要多跟孩子互动。她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及时出现在她身边。即使让她等,也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她知道等五分钟到底是多久。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也会让自己对孩子和自己的育儿知识有更新的认识。
反思后我改变了策略。上午只要天气好,我会带大宝一起买菜,出门前就讲好规则,不准抱,不准买奇奇蛋,不准坐摇摇车。从此买菜路上,一路欢笑,一路畅谈。她因为这段独一无二的陪伴时刻而心情大好。我在看书写字的时候,会给她画笔,让她也写写画画,虽然她还是会打扰我,但是跟之前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晚上,我会先让姥爷帮忙带小宝。我先把大宝哄睡,然后再享受我和小宝的二人世界。因为策略的改变,生活秩序有了很大改善,我少了焦头烂额的烦恼,而大宝也更乐意配合我的安排。
在今后的育儿路上,我还会踩很多坑。但是所有踩过的坑都会成为今后育儿路上的宝贵经验。
我也重新审视自己走路的路,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忽视让大宝性格中带有讨好的意味。而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做自己,没有人会一直对你满意,也不会有人一直重视你的感受,人要学会自我调整。我本身已经很好了,我无须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获得成就感。
回想过去,我很心疼那时的自己。立足眼前,我想给自己一个赞。
你在育儿路上碰到过什么困惑,是如何解决的?
欢迎评论区分享,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