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如果只是一味地行善,却不仔细去研究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自夸做了多少善事、积了多少功德、修行了多久,殊不知自己已经造了薛,这样往往变成白费苦心,一点都得不到利益。)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的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直解]
什么叫做端曲呢?
现在一般人看到了做事小心谨慎、看似忠厚而不刚强的人,便认为他是一个善人,而多方予以看重;但是古代的圣人,宁可选择看似狂放、但志在进取而有原则的人。至于一般看似小心谨慎的"好好先生",虽然乡里的人都喜欢他,但是这种人个性软弱,没有原则和志气,也久缺道德勇气,因此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圣人认为这种人像侵凌道德的贼寇。
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认定的善恶,分明是和圣人的标准相反。从这个概念再加以推论,世俗人所肯定或否定的许多事情,没有一件是不荒唐的。天地鬼神对于赐福善人与加祸恶人,其是非标准都是和圣人一样,而与世俗的取舍观念不同。
因此,凡是想要积累善行,决不可曲从自己眼睛所喜欢看的、耳朵所喜欢听的,必须从内心源头最隐密、细微的地方,默默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而加以净化。
心中纯粹是抱着救世济人的心态,这就是端;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人的心思,就是曲。纯粹是爱护世人的心,就是端;若对世人发出一点点不平的心,就是曲。纯粹是从内心生起对人恭敬的心,就是端;有一点点玩弄、欺骗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仔细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直解]
什么叫做阴阳呢?
凡是行善而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他人获知,就是阴德。积了阴德,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至于阳善,只能享有广大的名望。能够享有名望,那也是一种福报。但是名气大却是上天所忌讳的!世上享有很大的名望,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人,多数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灾祸;而原本如果没有犯错,却无故遭人强加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往往会突然发达起来。
由此看来,阴德与阳善之间的界线,实在是非常地微细。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妄的于诸侯,皆受金于府的。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
"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直解)
什么叫做是非?
在春秋时代,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国人愿意出钱去赎回俘虏或奴隶,就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所颁发的一笔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赎了人,却不愿意接受奖励金。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情端木赐做错了呀!大凡圣人做任何事情,目的都在于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使得教化之道可以在民间顺利推展,并非只是为了契合自己的德行才做的呀!现在鲁国有钱人少而贫穷人多,如果因为这种行为,使得接受奖励金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贪财,以后还有谁肯出钱去赎回那些俘虏或奴隶呢?恐怕从今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出钱向各诸侯国赎回人民了!"
子路曾经救起一个掉进水里的人,这个人就送子路一头牛,来答谢他的救命之恩,子路予以接受。孔子听到后很高兴地说:
"从今以后,鲁国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自动自发去拯救掉进水中的人了。"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扶择。
(直解)
以上两件事情,从世俗人的眼光看来,子贡不接受奖金,人品似乎较为优越。子路接受了赠牛,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贬斥子贡。由此可知,一个人做善事,不可只依当时的行为来判断好坏,而应该考量以后所衍生的后遗症;不可只看当时的对错,而必须想到久远以后的结果;不可只论
个人的得失,而必须看对大众的影响。眼前所做的虽然是好事,但它的后果却会贻害他人,那么纵然看起来像是善事,但其实并不是;如果眼前所做的行为虽然不好,但它的后果却有益于人,那么眼前看起来虽然不像是好事,但其实却是好事。
然而,这只不过是根据这个例子来加以探讨罢了!其他像是看来似乎合乎义理,其实是和义理并不符合;看起来似乎合于礼节,其实是与礼相违背;看起来似乎是很遵守信用,其实却是不然;看起来似乎是很慈悲的样子,其实是一种姑息、纵容。像这种种问题,都应该仔细去作选择。
何谓偏正?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
日:"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