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送小朋友去上学。
路上,儿子突然发问:“爸爸,为什么照片会发黄啊?”
职业病容易犯的我,
快速从脑海里提取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给其做了一些解释。
解释完后,一开始觉得,
自己没有扼杀其发问背后的好奇心,
还挺好的。
但是,转念一想,
这样直接给答案真的好吗?
于是,就转过头,问了一下儿子:
“你觉得为什么呀?”
儿子的回答,让我觉得挺惊喜,
并且促使了我,
将这个过程,复盘后,形成当下的文字。
儿子说:“我觉得是,太阳是黄色的,太阳光照到照片上,照片就变黄了。”
儿子给出的答案,有种脑回路清奇的感觉。
但是,我依旧不满足,想让他往前进一步思考一点,
关于,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于是,我问到:
“那月亮的光是黄的?还是白的?”
儿子回答:“白的。”
我再问:
“那为什么月亮光是白的,照到照片上,不会让它变白?“
“太阳光是黄的,照到照片上,会让它变黄呢?“
儿子开始陷入思考之中。
我想将对话持续下去,于是继续问:
“月亮会自己发光吗?”
儿子回答:“不会。”
“那月亮光来自哪里?”
儿子回答:“太阳。”
“你觉得,月亮光和太阳光有什么区别呢?“
儿子开始陷入,无逻辑的自言自语中了。
到此,这是今天早晨,上学路上和儿子对话的故事。
以下是分割线..........................................
送完,儿子回来后,自己想了想,
自己所说的氧化反应,解释也不太准确。
甚至,关于月亮光和太阳光的问题也是有问题的。
往上抽象一层次,
儿子的问题,
是他心中对于世界认知的假设。
而我一开始直接给答案的方式,
是中国传统教育习惯性思维的路径依赖。
但,我发现,这种方式需要调整,
于是,后面开始了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互动。
表面看上去,似乎比之前,直接给答案的方式,好一些了。
但是,复盘后,依旧觉得有点问题。
为什么?
因为胡适先生曾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小心求证”,
我做得不好。
有点只顾其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启发和引导。
没有验证这一环。
下次,如果还有类似的对话。
我应该会加上,如下的一句话:
“这是你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做个观察或验证试验,怎么样?”
2020.07.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