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氏杜鹃总把蛋下到别人的窝里,落下个“生而不养”的骂名;藤壶鸟将幼子推下悬崖的果断,演绎着“望子成龙”决绝;大食蚁兽护犊子的表现,令人咋舌……人类的亲子关系大抵也没有多少不同。
在佘家庄,你要想找出一个童年不挨揍的孩子委实不容易。毕竟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桑树从小育,到老直笔笔(直挺挺,挺直)!”
当一种行为(或表现)成为常态,人们大多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打人的打完就忘,挨揍的也片刻即欢。上帝偏要让绝大多数人丢失掉7岁以前的童年记忆自然有上帝的道理,谁又能妄自揣度呢……
放勋家的小姑娘善于归纳,她一口气给自家奶奶罗列出孩子们挨揍的理由有数十种:破盆摔碗的、追鸡撵狗的、兄妹斗气的、口不择言的、打滚撒泼的、丢三落四的、偷桃摸李的、谎话连篇的……还有大人气儿不顺的。
当然,大人们下手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半握住拳用凸起的中指关节敲击头部叫“凿骨子”,拇指与食指指尖紧密配合揪得眼皮打褶子唤作“拎眼皮”,呼的一巴掌抡上脸的那是“扇耳光”……也有气极了玩个“无招胜有招”,铺头盖脸,拳打脚踢的。
根据挨揍场景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父辈揍着祖辈护着的、父辈揍着祖辈从旁“扇风点火”的、父辈祖辈“轮翻上阵”不歇稍(不停息)的。
下手轻重因施揍方的性别、年龄、脾性等差异也有不同,称手(合心意)的“道具”大致有:擀面杖、扁担、车缏子、青竹杆、柳树条……落在身上的感受:麻、木、燎、辣!
挨揍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倦缩了瑟瑟发抖的、刚(硬)了脖子满心不屈服的、嘴巴会讨饶的、撒开腿逃的……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关在佘家庄各家门户里的亲子关系,总有小姑娘想破脑袋也理不清楚的存在:春英妈和春英奶奶斗气,按倒了春英在屁股上就是一顿“噼里啪啦”,随后又搂在怀里母女俩各自好一番哭天抢地;震兴爸工地上讨不着工钱,一记耳光打得孩子半边脸颊立刻肿得像个紫茄子,自己却倚着个门框蹲下身来唉声叹气;爱军妈怀里奶着三儿,眼瞅着小二子绊倒个“嘴啃泥”,一脚就踢翻了旁边板凳上坐着的爱军,坐着、趴着、躺着、奶着,母子四人,就都张开了口:辛酸、疼痛、委屈、惊吓……万般滋味,千种感受,仿佛总能在这关起门来的一揍一哭中消弥殆尽。
小姑娘不明白,那些在她看来本不该落在孩子身上的拳脚倒底意味着什么,情绪的转移?责任的分摊?还是经年历代的家传借鉴?……她觉得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越亲近的人心越复杂可怕!
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不会保留他们7岁之前的记忆,而佘家庄自古就有“伸手不打过头儿”的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