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
怜悯与同情不一样。
怜悯所传递的是你很可怜,很弱小,你无法自己面对这个困难。怜悯是无条件、无原则地可怜人。
同情传递的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确实承受了很多痛苦。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
当我们用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其实没有尊重孩子,以高高在上姿态去贬低孩子,认为孩子很弱小,损害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信心。
孩子非常善于观察,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寻找如何应对困难和痛苦的线索和方式,通过大人的态度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可怜孩子,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确实很可怜,然而当孩子自卑自恋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此时他不是面对困难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于别人的怜悯。这样孩子会逐渐丧失勇气,不敢面对现实。
这样孩子会形成“这个世界都欠他”的这种观念,并终其一生受其之害。
当我们以轻松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孩子就能学会轻松面对,克服困难。
生病和残疾的孩子容易变成怜悯的对象。生病和残疾孩子需要我们的照顾,但当我们照顾他们时,需要主意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孩子正在受苦、楚楚可怜,就忍不住屈从和妥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勇敢、坚强地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理解和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有勇气面对病痛。
遭遇重大不幸的孩子容易变成怜悯的对象。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幸。作为成人,面对、接纳、应对不幸都被认为是应当的。但换成孩子时,我们会替孩子感到难过,总想为孩子做些什么来让他们好过些,但是我们这些出于善意的怜悯,带孩孩子的可能是更大的不幸,让他们沉迷于自己的痛苦中,并且在潜意识中放大痛苦,使他们更加觉得无助、缺乏勇气和信心。
此时,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最不应当提供的就是可怜和怜悯。
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承认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打击和不幸,这些能力并不是孩子长大后就自然而然获得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从小就需要学习受到打击后依然可以大步向前,自然相信自己有责任、有能力可以勇敢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