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

作者: 371f4714903f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22:22 被阅读5次

    人都是有所思维的,而且思维是人体本身最活跃的东西。从医学角度讲,人有思维过程就会产生脑电波。脑电波是一种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脑电波消失意味着大脑死亡、生命终结。

    不管是主动思维,还是被动思维,思维的次数在人体各器官的运动中均名列前茅,这点是不容质疑的。有思维,必定要有主题,就是被动地做梦也基本上是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正因为有确定的主题,所以就产生了人们经常说的念头。尤其是主动思维,必然产生受人控制或左右的念头。既然是念头,就脱离不了好歹、善恶之区分。而且,同一个人,因个人心情、年龄、身体状况、自身修养、周围环境及其他人们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念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可谓是一念一世界。

    有资料显示,一对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会有100次杀死对方、50次想出轨的想法,每天有与对方10次吵架、搧对方5个耳光的想法。这个数据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统计和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夫妻之间保证有过类似的念头,只是没有形成事实,仅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罢了。过去,我的在阅读小说《水浒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作者描述某位好汉遇到不平之事时,用“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等词语进行人物心理写照。就是我们自己,也会在青春发育期间,看到漂亮的异性、美好的东西、可口的食物等,也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很多的想法。看来,古往今来、男女老少,每时每刻都会产生着不同的念头,以此来证明着生命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古人总结出至理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的为是个动词,既包含做的意思,也包含想的概念。也就是教育人们,做人要一心向善,即使微不足道的小善也是如此。反之,即使自以为是小到可以忽略的恶事,也要坚决制止。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三观”发生改变,从而成为充满正能量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现今,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某些负面现象,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不怕老人都变坏,就怕坏人都变老。此话可以说是有点以偏概全,唯心地认为经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满脑子都是负面的东西,进而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中。

    《格言联壁》中有句发人深省的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说的是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尊重他人的心,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也是从思维、意念的角度出发,谈了做人的道理。古代寓言故事《偷斧子的贼》,讲述了一个人通过对邻居产生的不同看法,从而得出啼笑皆非的结论。由此,也充分说明了人们的念头之丰富、变化之多端是与生俱来的,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真是一念一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念之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k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