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碎片化学习,做时间的朋友
上网查阅资料,不时跳出的热点新闻抓住我们的心,看一下就好,不知不觉半小时就过去了;
手机回复信息,看看朋友圈有啥新鲜事,转眼30分钟过去了;
原本我们是想用碎片化时间放松下,殊不知我们的时间却被微信、网络、新闻等碎片化了。
于是,我们的休息时间被占领了,我们的学习时间被侵吞了,我们的社交时间被牺牲给了微信,我们的家庭关系输给了微信,我们就这样被网络、手机掌控了,成为了手机、网络的奴隶。
然后,我们感慨时间不够用,时间管理不到位。
知道时间颗粒度是在刘润老师的逻辑思维的《五分钟商学院》中看到的,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
越是成功的人,时间颗粒度越小。刷爆朋友圈的王健林的日程表,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尔·盖茨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
而牛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不论是整块时间,还是碎片化时间。
当我们没有主动规划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我们的碎片化其实是千篇一律的。
当我们对碎片化时间有了规划,我们就能从量变到质变。
2018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雷海为,一个外卖小哥击败北大硕士,成为年度总冠军。
当记者问雷海为:“你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啊?哪有时间看诗词呢?”
雷海为说:“不管工作和生活多么忙碌,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送外卖其实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些时间用来背诗词是比较合适的。
比如在商家等餐的时候、在路上等红灯的时候。这些时间都可以拿来背诗,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这段时间,我回到住处换过电瓶,吃过午饭,有那么一个多钟头的时间。这个时间相对充足,就可以坐下来好好读几首诗词。”
等餐、等红灯、回到住处换电瓶休息的时候,背个把小时诗词。
正是这日积月累的碎片化阅读,一个外卖小哥击败了一名北大硕士,成为舆论焦点。
雷海为他辛苦吗?好像也没有到挑灯夜读,不眠不休的地步。
辛酸吗?和我们等红灯、坐地铁刷手机,其实是一样的。
当我们对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有了感知度和规划,我们就能胸有成竹。
时间不是等来的,而是规划来的。
当我们主动规划自己碎片化时间,我们就会和时间做朋友,进而打磨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02)碎片化学习,不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互联网的兴起,在一定程序上快捷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得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商业新闻、经济动态、家庭教育、婚姻关系的相关热点层出不穷,让我们流连忘返。
爆文说股市行情好,于是我们去研究投资了;
大V说比特币赚钱,于是我们跟风去学习学习;
有人说这个微课好,适合父母看看,于是我们买了听听,;
朋友圈推荐这本书好,于是我们赶紧买回来看看。
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了知识的游牧民族。
东学一点,西看一些,每样都了解一些,但有没一个精通的,于是我们想再多学一些,但是暮然回首发现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怪圈:越学越多,越学越焦虑!
于是,我们放弃了,还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或者,我们像鲁迅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人,挤一挤总是有的”,更加发愤图强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我们仍然普普通通的毫无建树,还白了少年头!
于是,我们发出感慨“即使再努力,也永远无法逆袭”
可关键是,是碎片化学习骗了我们,还是我们骗了自己?
我们榨取了碎片化时间用以追求数量,却忽略了质量。
因为没有目标。
如同猴子上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捡了玉米丢了芝麻,追小兔子丢了玉米,最后一无所获。
当我们如同浮萍就会这儿游游,哪儿坐坐,池水安逸,河水欢快,江水急喘……我们就会随波逐流。
当我们有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就会对碎片化有了感知度。从而聚焦自己的目标,建立自己的框架思维。
当我们聚焦自己的目标,就不再是知识的游牧民族。
我们会想方设法去系统化积累,咬定青山不放松,提升自己的知识的专业度,从而打磨自己的内容的颗粒度!
而碎片化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打磨自己的内容的颗粒度,形成系统化积累。
03)心流式写作,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人生就像正弦曲线,有波谷和波峰。但是只有我们围绕着坐标轴运动,我们就会有心流和幸福。
现实呢?我有目标,有行动,却没有幸福感。
为何我们开始工作了,却迟迟完不成?
为何我们开始写作了,却没法深入进去?
为何我们开始阅读了,却仍然是第一页?
因为我们总觉得工作必须是安静、大块时间才可以,可现实却是有同事临时找你帮忙,有领导临时安排急事,有朋友临时发你信息,于是我们就焦虑了。
因为我们没有积累,自然达不到下笔如有神。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新闻总会是不是攫取我们的注意力。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带宽越来越小,被琐碎掌控了,我们开始焦虑,开始颓废。
失去了生命的掌控感,也就失去了幸福感。
如同我来写作,当我对碎片化时间有了感知度,主动规划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积累素材,积累框架,积累金句,当我有了晨起的安静、大块时间,我就会快速进入状态,在写作中逐渐产生幸福感和心流。
那么如何帮助我们快速进入心流呢?
米哈里在《心流》中讲到进入心流需要满足的要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知行合一、全情投入;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反馈;掌控自如;浑然忘我;时间异常感。
1,赋予写作使命感,从内心接纳开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从内心热爱写作,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去阅读,去分析别人的好文章的结构,去摘抄金句,去记录好标题。
日本的商界四圣之一稻盛和夫,带领三家公司走上世界五百强的圣坛的秘诀,就是和工作谈恋爱,全神贯注得工作。
稻盛和夫曾说过:“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心灵的反应,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孩子的吃喝拉撒和琐碎的家务事让我疲于奔命。但是当我重拾自己的写作爱好,把每天的育儿琐事当作自己的文字素材,全职妈妈的生活就有了使命感和愿景。
亲子陪伴点滴,周围孩子的行为和表现都给了我写作的源泉,让我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写作时候, 神也会来助我们一臂之力。
2,任务难度最好“跳一跳就够得着”
对于一个从没有写作的人来说,给自己定每天日更的目标只会让她打消写作的积极性。
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给自己定一个每天10页的目标就失去了挑战欲。
对于处于积累阶段的我,我会把每天积累标题和金句、素材作为自己的目标,每周精写2篇文章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
不要因为写作营中大咖云集,写作高手林立就失去了写作兴趣。
日积月累见证复利的效应!
3,即时反馈
反馈会给大脑带来回路刺激,建立“动机-激励”正循环,让我们分泌多巴胺,刺激我们再次专注高效。
当我认真写完一篇文章后,我会奖励自己追剧,看看喜欢的宫斗剧。
4,准备进入心流,给自己一个暗示
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状态,高效工作。当然了,暗示需要我们刻意练习,我们还做不到像秋叶大叔那样,一按“开机”键,头脑就切换到工作状态。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及时复盘出现心流的状态。
埃米.卡迪在《高能量姿势》提及”当我们假装成功直至成功,我们就真的成功了”
不断训练和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心流的开关。
5,屏蔽环境的干扰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写作,家庭琐事,孩子哭闹,熊孩子的行为,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是我们文章的源泉,我们的注意力带宽都献给了文章。
但是等需要整块时间来写作时候,我就会关闭房间的门,电脑旁放几本素材的书籍,然后开始输出和构思。
当我们处于心流写作时,我们就会沉浸在写作中有喜悦感和成就感,也就有了生活的掌控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碎片化学习,打磨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系统化积累,打磨自己的内容颗粒度;
心流式写作,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