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里头有两个女主角,一个是 12 岁的帕洛玛,一个是 54 岁的米谢太太。帕洛玛的爸爸是国会议员,所以他们一家人住在一幢非常高级的公寓里面,而米谢太太就是这幢公寓的门房夫人,她平时在住客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肥胖、丑陋、粗俗的寡妇。
帕洛玛年纪虽然小,但是她觉得已经看透了命运,知道自己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将会过上怎样的人生。她觉得那种未来很没意思,就像活在鱼缸里的金鱼一样。而为了揭穿这种荒谬,帕洛玛决定在 13 岁生日的当天自杀,并且她要留下一部纪录片来解释自己的选择。
于是帕洛玛就整天带着她的摄影机拍她周遭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门房夫人米谢太太的秘密。住客眼中这个「目不识丁」的寡妇,实际上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且有一间叹为观止的书房。
片中帕洛玛有这样一句台词:「米谢太太让我想到刺猬,浑身是刺,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但我想她只是故意装得很懒散,其实内心和那些小家伙一样细腻,性喜孤独,而且异乎寻常地优雅。」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喜欢锋芒毕露的帕洛玛,当然到现在也一直是,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懂得欣赏米谢太太的智慧。
当被问到她为什么要扮丑装傻的时候,米谢太太解释说,「人们看到一个女门房看书就会感到害怕,觉得她们会惹是生非。」这样一番假装,某种程度上替米谢太太避免了很多生活的麻烦。所以米谢太太真是个善于寻找庇护所的人——文学,自然是一种庇护;而她这一套用来应付住客的表演,其实同样也是。
我们知道,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假装自己更聪明、假装自己更好看,但米谢太太扮丑装傻是为什么呢?往下追问的话,会发现这两种行为出自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往好了假装的人,其实内心潜台词经常是「我还不够好」。这有什么问题呢?那些特别想赢的人,这种欲望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他们在内心给自己预设了一群观众,他们要通过「获胜」这件事来向那群观众证明——哼,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听起来好像有一种打脸的快感哦?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逻辑:你想通过获胜来扭转观众们的印象,说明你已经下意识设定了一个前提——观众们认定你是个loser了。可是这群观众,自始至终,只是你虚构出来的,真正认为你是个loser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接下来真的在你的预设下赢了,「扭转」了所谓观众对你的印象,却恰恰说明了他们最开始没看错你,你就是个loser,于是这个前提是成立的。所以到最后你会陷入这种对自我负面评价的死循环里,即使是获胜也无法让你感到舒适、安全、自在,因为「loser」的概念永远在你心里挥之不去。
而这种痛苦的根源,就是那群内心预设的观众。要知道,「观众」这个概念的成立,是一定要伴随着戏剧矛盾的。简单来说就是,之所以有这么一群人愿意投资他们的注意力在这儿看,是因为他们在等待着见证一些他们想错了的事情。
但要是戏剧矛盾不存在了,就不会有观众,只会有路人——他们经过的时候偶然看见的东西就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或者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那他们何必要停下脚步来看呢?
米谢太太的聪明就在于,她内心里从来没有预设观众。所以我们会看到,米谢太太的假装和大多数人的假装来自于完全相反的动机。很多人是为了吸引观众,而米谢太太是为了驱赶观众——大众刻板印象中一个女门房应该是什么样,她就把那个样子演给外界看。这种行为举止完全没有挑战到大家的认知,于是她就相当于在人群中隐形了。米谢太太是在用这种伪装来捍卫自己的孤独,从而可以钻进她的大书房,去享受和丰富这种孤独。
她是真正为了取悦自己而活的人,不像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取悦一群「观众」而生活,或者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个事情,也就不太确定,自己生活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而米谢太太,她自己就能创造生活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