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讲话也是一门艺术,中医语言是否需要“现代话”?

讲话也是一门艺术,中医语言是否需要“现代话”?

作者: 睿汐ghy | 来源:发表于2019-04-19 20:05 被阅读0次

    社会上关于“改革废除中医而引发的争论”曾经一度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有人提出,中医要被现代社会医患所接受,不仅要有疗效,还应该“现代话”,即要有易于社会民众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那么,果真需要如此么?

    患者对中医语言需要的矛与盾

    从老中医的诊室出来,小刘一路在琢磨,这个“外感湿邪“是个什么意思?因为近两天总感觉体虚出汗,四肢困倦,又没有明显的生病症状,于是他特意来找个老中医给瞧瞧。老中医只告诉他是外感湿邪,吃点汤药调理调理就好了。对老中医的医术,小刘还是信得过的,老中医没说太多的话,反而让他多了一份对中医的神秘感。只不过,这个“外感湿邪“到底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小刘一直很困惑。

    也许很多看过中医的人,都有过小刘这样的困惑,尤其是一些老中医,讲话总是让人感觉云里雾里,既能引来人们对他们的崇拜感,却又无法理解中医语言的涵义,难免让人对中医又爱又恨。

    中医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实际上,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源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

    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多年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学识渊博的医家,他们都通晓“易学”、“阴阳五行学”、“五运六气学”等。中医从实践中也创造了系统论,这是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息息相关的概念和语言体系,而此体系同自然科学语言近百年来针芒相向、艰于会通。进入现代社会,不仅普通患者对中医语言不知所云,对于一些没有古文化基础的中医学子来讲,晦涩难懂的中医语言,也同样让他们头疼。

    中医应该是一项精英教育而不是应该是普及教育,中医如果现代话了,那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的古典医学虽然晦涩难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一点对于学习中医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学中医是要靠悟性的,古时候老中医收徒弟都是要考察这个人的悟性,并不是谁都可以学的。而每个人悟性不同,所得到的中医知识也不同,自然中医的水平也就有了上下高低,如果中医的古典就是一句明明白白的现代话,中医的学子们能够悟出多少中医的精妙之处呢?

    近年来,西方科技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医的现代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结论却总是对其理论的解释和对其治疗的“求证”。自然科学语言在对中医学深层理论的演绎中始终力不从心,二者的对话有如隔膜,然而,在一名老中医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任何 “隔膜”。在他们共同的视线中,“肾水”和“脾土”如同牛羊和青草一样形象鲜明,这也许提示现代学者须先退后一步,首先要描述有关传统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即构架理论的语言概念和描述对象的问题,并力图中医学基本的研究立场,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


    作者简介——

    睿汐 :原名郭海英,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国医时代创始人。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

    2009年-2015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并担任总编一职。工作期间,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专家等,撰写了大量文笔细腻、才思敏锐、又富有穿透力的文章,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话也是一门艺术,中医语言是否需要“现代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nc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