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可以再增加3-5个一线城市的
1 一线城市的产业驱动:首都、海港、空港、信息与科教中心
北上广深在过去十几年成为一线城市的历史,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精彩的事件。北京是首都,广州、上海、深圳则是借助全球贸易。但是,大国的首都和全球化贸易时代海运驱动的海港大城市,并没有穷尽一线的条件。
空港和高端制造也有助于成为一线。洛杉矶靠海,也有海港,但一年800万标箱而已,洛杉矶主要借助空港和高端制造业,成为美国的一线。亚特兰大和孟菲斯都只有交通优势,还没能成为一线。迈阿密是美国与南美贸易中心,但体量较小;它同时也是度假胜地、避寒胜地,随着人口迁移阳光化的继续,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只是目前来看,旅游度假是远远不如高端制造赚钱的。
信息互联网的中心也足以造就一线。旧金山临近海港,但更重要的,是硅谷,因为硅谷,旧金山也算是美国的一线。德州的休斯敦和达拉斯,也有一些高科技企业,但不如硅谷,还不算一线,但二线没问题。加上德州阳光充足,也对城市地位提升有帮助。
中国未来也可能有城市借助空港和高端制造变为一线,候选者是郑州、武汉、成都、重庆。也有可能借助信息互联网产业成为一线,杭州几乎已经是这样,成都正在赶上,武汉也在发力,这些城市都没有海港。
2. 1亿人1个一线,不算多
日本1亿人1个一线,还有0.5个一线,算1.5个一线吧!
美国3-4亿人,有纽约、洛杉矶、芝加哥3个一线城市,以及旧金山、波士顿这种准一线城市,合起来算4-5个吧!
英国、法国都只有5-6千万人,以首都为唯一的一线,很合理。
中国13亿人,10个一线不算多。一省一个不太可能,1亿人口的范围配上一个,不能说过分。
沿海的城市,珠三角佛山和东莞发展都会聚焦高端制造业,一线的感觉出不来,只会服务于旁边的一线。这样,广州、尤其深圳的一线地位会更稳固。
长三角更多样。杭州虽然没有海港,但可以凭借信息中心和高端制造冒出来。汽车、芯片、互联网、金融、数字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大长三角的南京不靠海,但靠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使南京到长江口的通航能力从3万吨提升到了5万吨,可惜南京没有利用深水航道的巨大优势发展服装纺织和消费电子产业,变为海外贸易平台,像广州那样,而是只做重化工业和中高端产业,显得单薄。与苏州一比,就落后了。长三角未来有两个一线,也就够了。南京如果突破成本高的局限,还能算半个。
沿海北边的青岛有点希望,也有点难度,因为只有海港和一般制造业,天津难度更大,重化工业太多。沿海南边的厦门则是面积太小了。
中西部的城市,武汉、成都,都可以借助高端制造、信息互联网中心、航空港,取得一线资格。郑州、长沙、重庆、西安,主要是制造业,可能弱一点。当然,武汉、成都必须要吸取南京因为大学科教人员密集而只重视高端产业的教训,先做大再做强。南京的步骤走乱了,现在积重难返。武汉、成都房价还算亲民,还在正确的路径上。
综上:
1998-2018 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发展为一线;
2008-2028 杭州、武汉、成都发展为一线,南京、苏州、郑州、重庆、长沙为准一线。
这个预测是比较少见的,主流还是认为四个一线格局已定。我想,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当然,现在的二线要变一线,不是命中注定或者天定,而是必须经过疯狂的后天努力。要看它们的高端制造、信息互联网、空港能不能全面发展起来。能,就变一线;不能,那就趴着做二线。
7个一线,不能算夸张,很可能还有点保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