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写作业时,问我有关函数方面的题,我笑着对儿子说这道题,妈妈得看看你的课本。
儿子很惊讶:妈妈这只是初二的数学,难道你都不会了吗?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儿子:人呢!记忆里会选择难忘的、有意义的,或者是喜欢的东西留下来,因为在学函数的时候,妈妈可能花了很多心思才把它学好的,那么在之后大脑就选择性的把这些知识封存了,现在它在妈妈的大脑库里,已经沉睡了,那么现在只需要把它再轻轻地唤醒,她同样的也还会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说有些知识点呀,难题呀,甚至于单词呀,并不是谁聪明谁就能拥有它们。既然我们付出努力思考,学会了,但是还要经常的回顾和唤醒,否则这些本来已经装进脑袋的东西就会睡大觉,睡着睡着,人就会发现自己什么都学了,可是什么都不会了!等到考试时,再去唤醒它,它能来吗?
儿子很聪明,他立刻理解我的意思。他说:人的脑子会选择性的选择一些轻松的的东西留下!我补充道:是呀,自己能够轻松驾驭的,感兴趣总是很活跃,付出九牛二虎之力才得的知识,容易受大脑冷落,所以才有了要经常回顾,反复学习的过程。
从孩子读一年级开始,从第一次月考拿着87分的数学试卷,激动开心地奔向我时,就开始了我陪读的岁月,转眼已经八年了。不管是刚上学的老大,上课时想上厕所不敢举手而尿裤,还是老二丢失的文具盒,被放在失物招领处却不敢认领......
八年间,让我学会放下很多东西,而去成就孩子。不单单是成绩方面,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我既不会拔苗助长,也不会放任自流。俯下身来,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去鼓励孩子,赞美孩子,指正不足,才使得孩子能欣然接受。
八年间,我也无数次指责孩子,训斥孩子,甚至动手打骂,因为我总觉得,我的孩子应该很优秀。我却偏偏忽略了孩子也有很多愿望,比如拿到高分,让家人开心。而作为父母的我却总是拿不用心、不努力、不思进取这些负面的标签,来打击孩子,而初衷却那么相似——拿高分,皆大欢喜!
孩子也会拿到高分,可我依然轻描淡写的提醒孩子,要保持哦!我很会夸奖我的学生们,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可是在对待自己孩子时,我是惜字如金,吝啬至极。
对于我的职业,所执教的学科,都是尽心尽力去引导,传授知识,孩子们也很喜欢我的上课方式。可是在对待自己孩子的问题,我经常会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经常在一学期的总结时,一边喜滋滋,一边苦兮兮。喜滋滋是所带的孩子都有进步,苦兮兮是自己的孩子总是缓慢前行。甚至我对职业都会产生疑问,经常挫败感袭来。而现在的我,分明看到当时的自己是因为自尊心在作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晚。每个父母也是从经历和认知中总结,前行,陪读的过程中我依然不是完美的妈妈,可我热爱我的孩子,接纳孩子,包括他们身上的缺点。
陪读路上还会有很多感悟和心得,希望我和孩子一起珍惜这美妙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