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扣的屎篓子,用扣回去吗?

作者: 麻辣猫粮 | 来源:发表于2016-12-14 14:49 被阅读0次

    在我的家乡话四川话中,无论是否能称得上霸凌,一切欺负人的行为统称“整”。“妈,我被别人整了。”如果有一天,我儿子突然这样告诉我,我想我该如何回应他呢?我问了下儿子的爸爸,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整回去!”我说:“别人是把屎篓子扣娃头上了,说是开个玩笑。”娃爸说:“那我就把屎篓子也扣他头上,说对不起,我也开个玩笑。”

    作为孩子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这件事,这是最直接的反应和回答。因为事关自己孩子安全这个问题,跟欺负人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开玩笑、有没有构成“霸凌”并没有太大关系。

    被扣的屎篓子,用扣回去吗?

    近日来,持续发酵的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涉事三方表现如下:

    1.“被霸凌”方:其孩子家长最先曝光了此事件。通过自媒体平台描述事件的经过,表达了孩子“被霸凌”的悲愤,对“霸凌”方孩子家长和校方处理此事的方式和结果表示不满和愤慨。此后又连续发了此事件后续进展,描述了校方后续约谈的过程,对校方后续行为依然不尽满意。

    2.“霸凌”方:其孩子家长没有出来回应此事件,至今对此方行为的了解来源于“被霸凌”方家长的陈述和校方发布的公告中的描述。

    3.校方:“被霸凌”方家长曝光事件引起网络热议之后稍晚时间发布公告,公告中表达了校方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对“被霸凌”方家长的行为和观点表达了不认同,但没有陈述事件经过。在再次引起网络热评后发布新的公告,此次公告描述了事件经过,对事件定性为“非霸凌行为”。

    在这场围观中,很大一部分围观群众,甚至包括杨禹等知名人士纷纷站出来表达了对“被霸凌”孩子及家长的同情和支持,并表达了对校方和“霸凌”方家长处理方式的不满和愤慨。也有一些围观群众认为“被霸凌”家长言论有过激之处,有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了,也有人对校方的行为表示了一定的理解。

    被扣的屎篓子,用扣回去吗?

    校园霸凌并不罕见,相信大多数人在校园生活中都经历或见识过霸凌行为,但为何这一次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一方面,“被霸凌”的受害角色和经历唤起了读者的经历共鸣,容易引发群众的感同身受和产生保护弱者的倾向和仗义感。另一方面,“霸凌”方孩子的强势角色具有资源优势,校方是事件的处置方具有权力优势。受害方和公众对优势方会抱有渴望被公正对待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存有防止自己有劣势局面而被不公正对待的防卫心理。而校方和“霸凌”方处理方式的不够及时、不够科学正好对应了受害者和公众的这种预设,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被霸凌”方受害者的角色定位,并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事关三方,舆论推波助澜致此,其实已没有了真正的赢家,受害者变成了三方均属。对于“被霸凌”方而言,孩子的心理创伤无可挽回,与校方和对方家长的矛盾持续升级,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环境肯定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对家长本身的工作、生活、心理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要保证自己和孩子能够平静如常地面对今后的日子,定会有一段不会太短的修复期要走;对于“霸凌”方而言,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孩子的“霸凌”角色无论校方如何定性,在这场舆论中都成了无可抹去的痕迹。孩子和家长的隐私被人肉,人品被质疑,被道德与舆论谴责,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这场罪名。孩子和家长如何正常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必将会经历更严峻的考验;对于校方而言,突如其来的风波明显让其措手不及,处理学生事件的能力和公关水平均遭质疑,名校的声望以及群众对其名校身份报以的道德期望值均不幸坠地。

    不难看到,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三方均从自身角度出发,把自己眼前之益牢牢拽住,生怕一退让、一松手,自己就成了手下败将。然而,在这场较量中,利弊交织,相互博弈,如同手握流沙,越害怕输,越握得紧,失去的也越多。

    这个事件发生在校园,校方是这个事件中的责任人、中间人、调停人,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所以,校方本身对于双方家长就应该是个中立的角色,并且应该有积极解决、有力推进的态度和魄力。如果中关村二小一开始的打开方式就是第一时间查明真相、客观描述事实,及时公布、高度重视。而不是急于澄清、撇开责任、忙于扫地,在未公布事实之前就开始用有明显倾向性的措辞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发布对外公告;对校方的失职和错误反思在前,而不是和稀泥;先承认、教育和纠正错误行为,而不是纠缠于是否是“霸凌”行为,以“玩笑说”来试图大事化小。是不是“被霸凌”家长投靠无望的绝望情绪、悲愤感就不那么容易被激化呢?对本来就对“被霸凌”者投以弱者关怀的公众而言也更容易接受呢?

    对于“霸凌”家长,如果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份担当,以将心比心、为对方着想的出发点和“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重视态度对待此事,而不是用一句“开玩笑”来轻描淡写、推脱责任,是不是容易取得对方家长的原谅,而不至于加剧对方家长说理无望的无助感、欺凌感、侮辱感,让事情雪上加霜,促使其上网找理呢?

    对于“被霸凌”方家长,本就是受害者的他们十分迫切想要对方和校方都承认错误、如己所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强制、急迫、必须的要求方式反而容易让对方反感、反弹,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轻易被打上“霸凌”的烙印,没有哪所学校愿意任由背上偏袒、不负责任的骂名。如果能多一份冷静和宽容是不是事情也有可控之机,让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受到最大的保护呢?

    这时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去年她三岁多的儿子和小伙伴玩耍时,因为保护自己心爱的玩具不被对方抢走而把小伙伴推倒在地。怒火中烧的对方家长找到了她。她二话没说,立刻先道歉承认孩子推人的不对,并主动要求带这位小朋友去北京儿童医院做检查,当天她还买了儿子手里同样的玩具送给了这位小朋友。接下来每天她都在给这位小朋友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情况,并要求一周后再去复查。结果对方家长还挺不好意思地婉拒了,说孩子他们自己带去复查就好,不用再去找她。后来居然他们两家家长和孩子还成了好朋友。

    在所有家长心里,都期望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孩子被欺负了,就会想要讨说法甚至想要还回去,这其实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身处环境是否足够安全的担忧,是渴望孩子持续健康成长的原始出发点。跟是不是霸凌、是不是玩笑、怎么欺负、被欺负到多严重的程度并没有多大关系,而跟对方解决问题的态度却是有很大关系的。一句“玩笑说”、一句“非霸凌”说是让受害者和公众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是让其平等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挑战,受害方和“感同身受”的公众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如果调停人一开始就起到了保护弱者、维持公允的作用,让其说理有望,让受害者的委屈有处安放。欺人方一开始就有所担当,正视自己孩子的错误,摆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打消受害者对孩子将来安全性的顾虑,让受害方体会到尊重和担当,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这些事也许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事,被扣的屎篓子就不一定真愿意给扣回去了。

    被扣的屎篓子,用扣回去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扣的屎篓子,用扣回去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vi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