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自主建构
——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
【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先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使他们初步感知“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并引发学生的疑问: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课堂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这是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小明想知道:“我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教材例图生:有3条路,中间的路最近,因为是直的。
抽象概念:小明家、学校、邮局和商店都可以看成是数学上的点,小明家到学校这两点间有折着连的、直着连的、弯着连的三条连线。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二、联系旧知,实验探究
1、把小明家、邮局、学校这三点间用线段连接会组成一个什么图形?
抽象图形2、提出问题:这样的三条线段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能。
生2:不一定!
3、启发提问:“到底能不能?"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可以用3根小棒来围一围。
活动要求4、汇报交流,收集数据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师:根据实验结果,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就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三、数形结合,探索关系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1)研究围不成的情况
师:根据实验结果,你觉得怎样的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演示第1种围不成的情况生 1 :(边演示边说)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这3根小棒围的时候有缺口,够不着。
生 2 :这个一看就知道,4厘米加5厘米等于9厘米,比10厘米短,当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4厘米、5厘米这两根小棒的长度相加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还要短,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3根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5<10
师:那另一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跟这一组的情况相同吗?
演示第2种围不成过程生 1 :不同。4厘米加6厘米的和等于10厘米,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重合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2 :用式子表示是4+6=10(师板书)。
师:说得不错!根据这两个例子,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呢?
交流后学生答道:如果两根小棒的和比第三根小棒短或相等,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研究能围成的情况。
师:是的,那怎样的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请大家比较刚才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看看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6厘米、8厘米、10厘米这3根小棒,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谁能说说理由。
演示能围成的过程生:两根小棒相加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6+8>10
师:其他能围成三角形小棒间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不等式。
师:根据上面的实验,你发现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应该有怎样的关系?
生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应该大于第三边。
板书: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意他的发现吗?
生:(齐)同意。
师:千金难买回头看!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回头来看看刚才研究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这里,我们只写了一个式子,还能像这样写出其他的式子吗?
补全式子,引发质疑生 1 :第一组,5+10>4、4+10>5。
生 2 :第二组,6+10>4、4+10>6。
师:咦,这里的式子也符合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呀,怎么会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此问题的提出将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高潮)
生:第一组中,虽然5+10>4、4+10>5但是5+4<10,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第二组中,虽然6+10>4、4+10>6,但是6+4=10,所以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看来,刚才的结论还是有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表达呢?
生:应该是三角形中不管哪两条边相加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这样说就清楚了,但还是有点啰嗦,谁能更简洁地表述?
生 1 :三角形随便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 2 :我觉得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这个词用得好,一下子概括了所有的情况。把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读一读。
(3)再次验证结论
画任意三角形,验证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存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验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很容易发现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但还需要突破“任意”这个难点。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时,只要对比围不成的反例,就能发现目前的结论还有漏洞。再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摆成的三角形都是做到了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最后学生就能自然地理解“任意”的含义。
(4)优化方法
师:这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跟踪练习,优化方法生:可以,因为3+4>5.
师:只比了一个算式,能保证其他两个条件也符合吗?
生:能。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大于第三边,那么其他两条边加起来肯定大于第三边。
师:太棒了,只需要判断一个算式,好办法!
四、回到情境,收尾呼应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你能用这一知识点解释一下为什么中间这条路最近吗?
生:小明走的上下两条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两条边,肯定比中间这条路远,因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结语】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探究和归纳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经历了“感知-比较-归纳-抽象”的规律建构过程后,自然就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