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咨询图书发行员,在图书销售过程中,想把一本书运作成功,什么方法最简单有效,他肯定会告诉你:买榜、买榜、买榜!虽然买榜行为被媒体口诛笔伐,出版广电总局也深恶痛绝,但是屡禁不止,侧面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我们今天就掀开遮羞布,把各大出版商遮遮掩掩的买榜行为,一次性说透。
1.买榜的前世今生
我们所知的最早榜单,可能是东汉末年的“月旦评”。每逢初一,汝南许劭兄弟都会对当代人物或文章书画做点评排序,无论是谁,一旦上榜,立即身价百倍,为世人追捧。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榜单雏形。
榜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必然就会有人为上榜绞尽脑汁,但是“买榜”这个词出现之前,另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更高,那就是“打榜”。
“打榜”最早是一个营销词汇,出现在音乐圈。唱片公司的某个唱片在刚推出阶段,会选择在各大网站、媒体频道、粉丝社群进行人气营销,让歌曲快速进入排行榜领先位置。通过这种特定的营销手法让歌手拥有超高人气,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
这时候,终于有唱片公司动起了歪脑筋:如其花精力营销打榜,不如直接花钱买排名,反正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站上排行榜,毕竟,相对于花重金去打广告去包装营销,买榜的成本实在是太低太低了,既有曝光度又有销售额,何乐而不为?于是买榜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各大公司纷纷买榜,营造出一片虚假繁荣的景象来捧红自己的艺人。
在此大势之下,图书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2.哪些公司在买榜
国内只有两类公司可以经营图书,一类是国有性质的出版社,一类是具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民营图书公司。在民营公司进入出版业之前,国有出版社出版图书,主要考虑社会效益,没有买榜的必要,所以鲜有买榜事件发生。
80年代中期,民营公司大规模进入大众出版领域,相对于国有出版社握有大量优质作品资源,民营公司明显处于劣势,为了经济效益,只能在销售上做文章,于是买榜诞生了!特别是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站渠道推出榜单之后,买榜就变得更加严重,几乎成了成为图书公司常规销售手段。
如果买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国有出版社会参与买榜吗?笔者想,出版社为了“公平竞争”,肯定也想过买榜,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严苛的财务制度,想买榜还真地不太现实。不过据笔者了解,一些运作灵活的出版社通过控股或参股一家民营图书公司,参与到买榜中。
3.各大出版商都在买什么榜?
在没有网店渠道之前,出版商主要购买新华书店渠道榜单。重点城市重点书店的榜单(例如北京王府井书店、西单图书大厦销售榜单),是其他渠道销售商进货的参照,最终成为各大出版商角逐的对象。
网店渠道兴起之后,特别是读者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之后,网店销售榜就变得特别重要,各出版商买榜的重点也转移到网上。网站新书榜是买榜的重中之中,相对于位列总榜的图书,新书榜图书销量相对较小,买榜也相对容易。各大出版商在新书上市一个月内,按着图书的等级,决定买多少,买到什么排名。一个业务熟练的发行员能准确地判断购买的时机、购买的数量,以及如何和渠道商协商图书的权重。
4.买榜都有哪些手法
买榜的主要目的是为站上榜单和留下评论,那么买榜具体是怎样操作呢?
a. 自己买
很多出版商手上有上万个电商平台的账户,他们换着账户登录并购买图书。每个账户购买几本,形成真实的交易流水。这种购买方式优点是评论相对真实,能把想让读者看到的评论留在评论区。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手,费时费力。
b. 内部操作
这是个偷懒且高效的方法,和渠道商协商好,直接把买榜的钱打给电商平台,比如一本书要买1000本才能冲到周榜单的第一名,出版方直接把1000本的买书款直接汇给电商平台,排名直接通过后台调到第一。优点是简单快捷,缺点是不能留下评论。
c. 中介结构
由于买榜已经变成常态,买榜需求巨大,于是就出现专门买榜的中介结构,他们开发出买榜软件,专门用于买榜。这种买榜的方式比自己买省时省力,相对内部操作又能在评论区留下评论,由此受到出版商的欢迎。不过它的缺点是评论时段过于集中,如果某本图书的评论区,在很连贯时间段,有大量的评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买榜的。
d. 没有购买也可以评论
买榜光刷销量数据是单薄的,一定要刷评论。重点书买榜之后,每个平台账号都要打五星并且晒图写评论,无非是图书如何好之类的夸赞之词,引导不知实情的读者来购买本书,从众心理使得消费者很吃这一套。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图书评论区可以自由留言,没有购买图书也可以留言,很多出版商为了造成评论数多的假象,就不停的刷评论数。
5.所有的书都买榜吗?
买榜是出版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购买同一本书,用这样的方法虚增销量,让图书进入畅销排行榜,以达成引导读者购买图书的目的。有人要说了,我们要抵制这样弄虚作假的行为,其实不用谈虎色变,因为很多图书连买榜的资格都没有。
到底什么样的书才买榜?
其实出版商对图书是有分级的,D
级及以下图书根本不买榜;C级图书,预计销量不会特别高,前期买个几百本的榜就不买了,能不能火听天由命;如果是属于A级图书,具有超级畅销书潜质的书,出版商会不惜成本,成千上万本地买榜,直到书被彻底引爆。我们知道一家出版商单本书的购买数量能到10万册。
由于各大书商都买榜,所以榜单又变得相对公平,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能进入买榜序列的图书还真不是普通的图书。出版商愿意花大价钱大气力为图书买榜,那么恭喜你,你离爆火不远了!
当然了,买榜也不绝对是针对超级畅销书,也存在以下三个情况:
a.书籍刚刚出版时,出版机构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让读者看到这本书;
b.内容质量并不上乘的图书,很难通过图书内容本身和读者口碑形成良好传播;
c.很多出版机构,拿不到昂贵的电商资源位置,买榜是一个性价比超高的突破口。
6.买榜是亏本的买卖吗?
有些人很好奇,买榜真有效果吗?自己掏钱买榜,全赔进去怎么办?毕竟买个几千册的书,也不少钱呢!
下面来给大家算笔账。
图书在网上销售时,一般折扣是69折左右,实际操作买榜时,出版商会通过促销手段调低销售价格。比如一本书定价45元,实际售价可能是25元。销售利润电商要抽走10块钱左右,出版商剩下15元左右的毛利,扣除作者版税以及出版、印制等各项成本,出版商一本书能挣7块钱纯利。
利益分成搞清楚了,现在我们开始买榜。新书的热销期一般就3个月,如果一本书3个月还没畅销,再畅销的可能性就很小。首战即决战,头三个月就是决定生死的时刻。
出版商以25元的价格回购,一天购买100本,花费2500元,连续购买20天,总共花费五万元左右。这20天的连续买榜,会将图书的排名冲到新书排行榜的前三名。于是,买榜的功能显现出来了。不知情的读者对此是很买账的,看到新书热销,他们会跟风购买。前面我们说过了,一本书电商平台赚取10块钱左右,2000本图书实际买榜成本是两万元。出版商的一本书的纯利润在7块钱左右,出版商只需再卖掉3000册左右,就可以把买榜的成本收回来。
事实上,排名前三的图书潜力不至于此,如果图书本身品质不错,销量很容易就可以破万,甚至更高。不久,出版机构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开始挣钱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平台的榜单数据是实体书店进货的重要参考指标,看到电商平台热销,实体书店会开始疯狂采购,一本畅销书就在买榜运作下诞生了。
7.总局出手了!
出版广电总局曾就“买榜”和“书托”问题对当当、亚马逊和京东3家主要网上书店进行调查,问责三大网站,勒令对买榜造假行为进行封杀。
现如今,买榜现象依然存在,但没有之前那么明目张胆了。以前可以不限账号,不限地址,不限册数,现在,如果用一个账号多次买同一本书,或者用多个账号购买而所填地址和收件人为同一个,电商平台就会认定你在买榜,这些书的销售数据也将不计入排行榜。
8.辩论:买榜是不是不道德?
图书出版行业说到底还是一个传统行业。对于图书出版商,普通读者很难接触到。新书甫一推出,没有有效的平台推送给读者,读者根本就不知道出版方要在什么时候出什么书,所以打榜还是有必要的,这是读者重要的资讯获取来源。
依笔者看来买榜只是手段,道德与否应取决于操作买榜的人如何做书。
对于爱看书的人,如果我们能把优质图书推送到他面前,这是积极而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的图书市场却充斥着大量的注水书、跟风书,内容东拼西凑,却在书名、宣传语和装帧上做足功夫,以此欺骗读者,也正是专门做这些烂书的出版商成为了买榜歪风的罪魁祸首。
买榜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有价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而不是让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优质内容被淹没。出版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做的行当,不能让烂书买榜现状伤害一部分具有情怀和理想的出版人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