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批注】
1.有的放矢
文学作品学习什么?大致来说,是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思想内涵。
“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第二学段),“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第三学段),“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第四学段)。
对语文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篇自己本来挺喜欢的文章,上课老师一讲就索然无味了。想想,可能是老师的对课文的肢解,是一篇美好的文章变得面目可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一点点的肢解,变得毫无美感。
从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表述,可以看出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内容大致是语言、形象、情感、思想内涵。老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肢解课文的欲望,按照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学生学习。
2.关注过程
学习不是理解接受老师、教师用书的见解。应该是关注学生学习感受、学习体验、学习提升的过程。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三、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教学提示】)
学生自己能够沉浸式参与学习,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思考,新的提升,才能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感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巨大的挑战。新课标提倡的“情境性”,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只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实践起来确实是不小的难题。
3.交流碰撞
自己不喜欢老师讲解课文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老师不关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老师自己一个人自得其乐兜售自己或者教师用书上的见解。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师生、生生在碰撞中迸发思维的花火。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在场的课堂吧?
新课标也强调了重视学生的感受。“交流审美感受”(第四学段),“关注研讨、交流及创意表达能力”(【教学提示】)。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课堂,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大概就是理想的课堂吧?
4.活动、方法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依然不过时,这部分【教学提示】就指出“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其实,无论如何变化,听说读写是最根本最主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只不过老师需要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变化。
读新课标,还能发现学习方法。如“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整体感知,是读文章的重要方法。那么,学习不同文章,我们就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不同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如记叙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把握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句,表示事件推进的语句,就可以整体感知文章。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就可以整体感知文章。
读新课标,反思自己的教学,确实可以更好地把握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