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竿,一双被泥染污的白色运动鞋,两个口袋挑于肩上,透过塑料袋,塑料袋里瓶子隐约可见。”这是韦思浩老人带给人们最大的印象……
韦思浩老人少为人所知,最早出现在搜狐新闻《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一文中,阅读量高达30余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时韦思浩老人才被人所知。直至2015年的那场车祸,带走了他,带着了这个对社会报之以美好的老人,而老人给我们留下的不止一纸遗体捐赠书,还有他带给社会的善意。老人喜欢读书,每次读书前总是要先洗手,记者拍下组图,成为2015年最有精神领域的图片。楼含松教授曾经说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传统读书人都讲究“爱惜字纸”,可在这个时代,这种精神似乎已慢慢褪去,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读书人“爱书”、“惜书”的精神。” 老人生前曾参加过《汉语大词典》杭州组的编写工作,老人爱书,喜欢书中的世界,喜欢带给自己快乐的执教生涯,并将他的一生付诸于书的世界。人不应该因为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感到自卑,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用智慧的双眼看到是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世上的灯火酒绿,老人平平淡淡,不在乎名利,不在乎每个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他的心里或许就只有他所热忠于的事业和他所爱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韦思浩老人了解甚少,只知道他是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曾在东阳市万苍农中、浙江省医药学校、杭州市朝阳中学进行任教,退休后由两三百元的退休金升至五六千元,可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安逸过活,而是干起了许多人所难以理解的“拾荒生活”。有人说:“如此智者,在为生活无私奉献的时候,无限的褪去原有的颜色,隐匿于默默的拾荒生涯。”老人拾荒并不是金钱不足,而是社会贡献常在。几十年以来,韦思浩老人捐助过数十名学子,学子至今都不知道捐助者是谁,只知道“魏丁兆”这个署名。在捐助上从不吝啬,但对自己却极为苛刻。这或许这是这位普通老人的人生写照,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里至今没有任何装修,甚至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房子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邓小平同志曾说:“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韦思浩老人用身行力践达到于此,是岁月涟漪上的轻轻波纹,虽有痕,但无形。
有人曾说:“韦,伟大,思,思想,浩,浩然。”老人似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名字三字之含义,思想之伟大,正气浩然之长存。在这个似乎浮躁的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其道。而真正的悲悯,仍如流水般涓涓流淌于至善者心中。新闻称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韦思浩老人的伟大和坚毅,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无私于己,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于求是园中,静默修行。今日的我们,愿在他的感化下,一扫精神上的荒芜,聚集我们微小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这或许也是韦思浩老人所想看到的。
2018年1月23日下午,一场温暖的展览在被网友称为“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开幕。韦思浩老人的雕像被展览于此,此次场会被人们称为“精神世界的拾荒者”,韦思浩老人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领域的拾荒,拾起我们所没有重视的,拿起我们所忽略的。精神的拾荒者,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用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毅和高格铸造对生活的热爱,正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岁月的涟漪在时间荡漾起波浪,记忆的雾霭徐徐在尘土中升起。”老人留给我们的是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而不为驱利所走,黙而不闻,并不是不做,反而用朴实的方式做下去,直至生命的结束……
他,从未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