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梁庄”在中国?
梁庄,一个坐落于中原的小村落,它不为人所知,没有什么特殊的可以让人记住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村落,好像千千万万散落在中国大地的村落一般。
从南至北,“梁庄”这样的,有太多太多,没什么特色可言,太容易被遗忘。
平时,新闻聚焦城市几环外的房价涨到如何离谱的时候,“梁庄”的房子却一年到头空空如也;新闻关注新科技的发展,农业也要搭上互联网快车,“梁庄”的老人们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最原始的方式生产;新闻关注一线城市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区房、兴趣班、升学绞尽脑汁的时候,“梁庄”的人逐渐对教育丧失信心,“读书无用论”逐渐在大人小孩中间成为真理。
“梁庄”是作家梁鸿的家乡,但是我们的家乡“王庄”“李村”和“梁庄”是差不多的。《中国在梁庄》是她在走访自己的家乡以后,用她的笔展现了真实的农村,不仅仅是一本社科调研,还有对自己根源的追溯和寻找。距离《中国在梁庄》成书已经过去小十年了,这些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依旧很快,农村自然也变化很多,但是很多的问题依然扎实的存在着。
《中国在梁庄》
安静到窒息的村庄
不知道你白天经过村庄时,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紧锁?每家每户的房子装修的焕然一新,破旧的茅草屋早已经成为历史,很多人外出打工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拆掉原来的老房子,修上新房子,两层甚至三层,里外都要粉刷,刷上白石灰还不够,还要贴上瓷砖。装修风格要欧式的,吊顶,抽水式马桶,油烟机,空调,冰箱一样也不能少,这样富丽堂皇的房子完工最多也不过五十万,几乎有点积蓄的家庭就会修上这样的小别墅。但平时家里基本是没有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年也就回来那么几天,平时都是窝在哪个城市的小屋子里,家里偌大的房子留一两个老人看着,整个村子都是稀稀落落的。十几年前,夏天傍晚时,村口老老少少集聚在一块边吃晚饭边聊天的情景不太可能出现了。一到年关,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但是那种感觉又有点变味,好像人聚在一起就会互相询问今年的收益如何,那谁谁谁又买了车,谁谁谁又要加一层楼,攀比之风不断盛行,再不然就是大家一起去哪一家凑一桌麻将,斗一盘地主,一晚上输赢好几千也毫不在乎。
寂静的农村
十分常见的农村豪宅,平时空的时间比较多
“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往前推个十几年,农村谁家出个大学生,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情,不管上的是什么大学,旁边的人家都会羡慕不已“这以后就是吃上官饭,拿上铁饭碗,吃喝不愁了,他家的祖坟上是冒烟了。”这样的孩子多半会成为整个村子甚至是周围村子家长教育孩子的范本。“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多好,以后就不用下田干活,整天在空调屋子里,拿固定工资,他读书怎么怎么努力,像你这样,哪能考上大学。”后来,考上大学也不能有稳定工作,家里还要掏上好几万去供应,大学读完了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再回来,但在城里留下也不容易,房子,媳妇都是让家里父母头疼的大事。看到了教训的父母,也不再逼着孩子去读书了,随他的便吧,读不上就读不上吧,初中毕业打工,光读书就能节省十来万,打工又能赚上十来万,前后一算就是二十万的出入。慢慢的,“读书无用”就深入孩子的心中,他们也开始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乡村老师的工资低,福利待遇也都没有,老师们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花费心力去管这么一群没什么希望的学生。多方面因素叠加,农村能坚持读书,读出好成绩,考上大学的孩子就越来越难得了。而城里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家长对他们就有系统的教育规划,英语要学美式的还是英式的?雅思托福什么时候开始考?兴趣班要报几样?高中出去留学会不会晚?要买哪一个学区房对孩子读书会好点?所以,单从教育这个方面来看,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从起点就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孩子拥有一部智能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家庭结构的“裂变”
以前的一家之主,现在已经沦落到只是带孩子的工具,农村传统的“家长制”已经发生“裂变”。年轻小夫妻结完婚,一二年有了孩子,丢在公婆身边,两人就双双外出打工,公婆就全权承担起“带孩子”的职责,一大批“留守儿童”就这样出现了。爷爷奶奶带孩子肯定是有很多缺陷的,他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太保守。所谓“隔代亲”,爷爷奶奶大部分会对孩子格外的溺爱,也不敢随便得罪孙子。科技的发展让他们那一代时代沉积的知识已经被时代冷冷拍落,那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已经不好使了。当他们像孙子辈普及知识时,他们才没空搭理呢,刷手机,打游戏,再不然就说“你烦不烦,你说的手机上都有”在智能手机啪啪啪输入几个字,迅速的答案就出来了,孙子就给他说这是什么,他说的哪里还不准确,然后就继续玩。只留下这个老人独自抽烟。他们当然不能理解出门不带钱,点几个键钱就没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孙子们整天对着手机玩的浑身是劲,或者冲着手机可以傻笑一天,只能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儿子媳妇也就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平时能给家里打个电话都不容易,也很少给家里汇钱。孙子的伙食费、学费、生活费都还得自己挣,种田根本赚不了几个钱,没事还得去打点散工。过年儿子媳妇回来一趟,提前好久就得把房子打扫干净,被子晒好,好菜好饭准备好,就好像在迎接远方的客人,生怕招待不周。年过完了,儿子媳妇又走了,这一年还一样的过,要不是孙子个子不断冒,自己的腰不断弯,一年一年真没什么区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上就只剩下老人
当然《中国在梁庄》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些,作者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大新闻“少年强奸八十二岁老太”;尸体火化难以推行;农村留守妇女“性福”问题解决从而滋生的“同性恋”“乱伦”这些都是我难以想象的,也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但是作者确实在自己的调研过程中遇见过,并用文字记录下来,非常实际,非常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如果你想找一找自己对老家“张村”“李庄”难以言表的现状的共鸣感,《中国在梁庄》绝对是不容错过的!
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