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是梁鸿博士以她自己的故乡梁庄为观察点,思考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的作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5467/97f9362253bb2b5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5467/dc210daa2322b6c0.png)
《中国在梁庄》是作者回到故乡并在故乡生活一段时间以深入观察乡村,她从乡村生态环境、留守儿童、留在乡村的人生活状态、乡村政治以及乡村道德角度说明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看到乡村大部分人都出走梁庄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时,作者北到北京和内蒙、南抵深圳,东赴青岛、西去西安,还去了梁庄所在省的南阳和郑州,去寻找梁庄外出工作者,调查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写出了《出梁庄记》。《出梁庄记》将场景放到了城市中,描写“出梁庄者”在城市中的生存问题,融入问题以及未来归属问题。但是这两部书是一个连续的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是相同原因引发的。从农业社会往工业社会进行转型,农村人口也就从土地进行了剥离,纳入了工业化这个大机器中。 因为农村常驻人口的减少,农村的活力在衰退,以宗族纽带存在的乡村结构也在让位于经济利益关系。然而外出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没有被所在城市接纳,所以乡村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大后方”:小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在老家生活教育;生大病的时候总是会回去进行治疗;尽管已经几年没有回家了,但还是用挣到钱回家造房子。所以当问及未来是否回梁庄时,虽然他们都表示已经不习惯梁庄的生活,但是很多表示要回去。正是在这种“出去”——出梁庄出去工作,“难接纳”——很难被新的生活地所接纳,这两种矛盾下,产生了书中所描述的大部分问题。这里仅列三点做讨论:
儿童教育问题
外出工作者,因为工作居住环境和收入情况,不能将小孩子带在身边和父母一起生活,书中描述在青岛的一个厂区,有两千对父母,只有1个小孩子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学,比例是2000:1。更多的父母只能将小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进行抚养。书中描述,这也引起乡村婚嫁条件发生改变,需要男方家中有年轻健壮的父母帮忙带小孩子。留在老家的小孩子,因为没有约束和学习上的辅导,当然也有社会读书无用论对父母的影响,所以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乡村教育无可避免的走向衰退,很多小孩子也早早的走上社会进行工作。所以作者用的标题是“救救孩子”。
婚姻问题
因为平时都在外地打工,所以春节时期是相亲的“黄金时期”,适龄青年都会在这个时候见面谈婚论嫁。就像在书中描述的那样,相亲过程“就跟买菜一样,也挑挑选选,但是决定得快的很”,从认识到结婚,都是以天为到位在进行着,最快的从见面到结婚,就四天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感情基础没有在这里体现,占主导因素的还是男方的家庭条件。
未来的问题
当从乡村出来的人在一个城市生活的时间超过在自己所出生乡村的时候,他到底属于哪里人?一边是不被接纳,书中描述一个在西安生活十几二十年的梁庄人,一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没有被城市接纳。一边是已经不习惯的原来生活模式,书中描述一些大学生上学读书户口从农村迁出,因为在城市不能落户,所以户口只能迁回,但是乡村却又不接受,所以只能在当地派出所落户,成为“悬空”的人。老一辈的人还是对故乡有情节,最终是要回去,然而新一代人呢?当他们对故土的情感慢慢淡去,他们将何去何从?
作者因为早年生活在梁庄,能从书中体会到她那对自己故土深深的感情,也从书中体会到了她对乡村问题的思考,因为这个问题很庞大,所以没有看到解决办法,但是发现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