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心理学书读书
心理学家罗杰斯丨何谓“美好生活”?

心理学家罗杰斯丨何谓“美好生活”?

作者: 世彦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10:42 被阅读56次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之一,他创立了“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方法,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个方面。他把病人或患者称为是“来访者”,他认为来访者的内在有一种积极成长的力量,他使用治疗录音来研究心理治疗过程,他将以人为中心方法应用于人际冲突、社会问题甚至是国际纠纷……

这些几乎都是他的首创,罗杰斯也因他对于心理学的杰出贡献,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以及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不幸的是,就在那一天他摔了一跤,几天后与世长辞。纵观罗杰斯的一生,是积极乐观的一生,他对人性的积极看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

在《个人形成论》中,罗杰斯有篇文章叫《一个心理治疗师对美好生活的见解》,其副标题是《充分发挥人的机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说一种美好生活会让一个人自由地发展,充分地成为他自己。罗杰斯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所提出的积极的心理学观点,更在于他一生的经验极好地例证了他的理论。

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罗杰斯深信——至少是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机体经验,他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获得的材料,得出他个人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与主流观点存在冲突。也正为如此,罗杰斯被称为是一位“温和的革命者”。罗杰斯对于美好生活的看法正来自对他的来访者的深切观察,他说:

从观察并参与心理障碍患者寻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我已了解到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

不过,罗杰斯一开始并没有说明什么是美好生活,相反,他根据从心理咨询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说明了什么不是美好生活:

在我看来,美好生活似乎不是任何一种固着的状态。依我的判断,它不是一种美德,或满意、或涅槃、或幸福等状态。它不是一种个体在其中得以适应或者得到满足、得以实现的状态。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它不是一种驱力减弱、紧张缓解、或体内平衡的状态。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一种美好的生活就是满足某种需要、实现某个目标、适应某种环境。科学家们认为某种内驱力的紧张获得缓解,人们便获得了快乐,仿佛这就成了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但是,罗杰斯发现他个人的体验并不支持上述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

那些来访者在治疗关系中追求的并不是“适应良好”,也不是“快乐”“满足”,甚至不是追求“自我实现”(刻意追求某一样东西总会失去很多其他的东西),当然,更不能说他们是在试图消除体内某种驱力的紧张,罗杰斯称这是“最不准确的”。

至于,美好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罗杰斯尝试着这样来描述:

如果我要用几句话概括我看所看到的真实情形,我相信那将是这样的: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构成美好生活的方向是整个机体选择的,而他之所以能做此选择,乃是因为他具有心理上的自由,使其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变化移动。

罗杰斯认为“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幸福其实不在于实现或获得什么,而在于追求美好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追求的过程正落脚于日常生活之中,重要的不是每天我们都完成了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度过了每一天。若用中国禅家的一句话来解释,那便是文偃禅师说的:“日日是好日。”

罗杰斯还说“构成美好生活的方向是整个机体选择的”,他教导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有机体,假如让它们拥有一种自由,那么必然会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生活。这又像柴陵郁禅师所说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充分发挥我们的机能,我们便会拥有美好生活。

罗杰斯根据他对治疗过程的观察,他在来访者身上发现他们所表现出的变化——这些来访者正在走向他们的“美好生活”,总结出了这个过程所具有的三大特征,现分述如下:

(一)对经验愈益开放

要过一种美好生活,必然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生活不能时时处于防御之中,防御会给我们带来安全,但是让我们丧失更多。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冒险会导致焦虑,但是不冒险就会失去一个人的自我。”

假如一个人对其经验保持完全的开放,他将不再有任何的防御状态,甚至也不存在压抑的潜意识一说,因为他无需对任何经验进行压抑,所有事物均以其本来面目进入意识。这样的个体所过的生活才算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生活。罗杰斯对此总结道:

我称之为“美好生活”的这种过程,是逐渐远离自我防御,向着经验开放而转变的过程。这个个体变得越能够能倾听自己,越能够体验发生在他内心的感受。他对自己的恐惧感、沮丧感、痛苦感更为开放。他对自己的勇气、柔情和崇敬的情感也更为开放……他越发能够充分体验他的机体的经验,而不是将这些经验关在意识之外。

(二)愈益重视存在性的生活

罗杰斯认为美好生活那种过程的第二个特征是在每一时刻都充分地体验生活,用当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这种活在当下实属一件难事。

禅宗故事流传,德山禅师曾在路上遇一卖烧饼的老婆婆,欲买饼充饥。不料老婆婆说道:“我有一个问题,你若能答上,我送你点心;你若答不上,有钱我也不卖。”德山请其言。老婆婆说道:“《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是点哪个心?”德山答不出来,只好怅然离去。

这确是一个难题。我们到底要的是哪一个心呢?当我们抓住某一个心时,这个心即已成为过去。生活是流动不止的,我们并不能停留在某一刻。因此,我们要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任心中念头来来去去,而不执著于任何一念。

这样的生活具有一种流动性,正如罗杰斯在这里说的,没有僵化的、没有束缚的组织框架来强加于经验之上,而是在经验中发现结构,在经验中显现自我和人格。罗杰斯说道:

这种存在性的生活倾向显然出现在每一个身处美好生活过程中的人身上。这甚至可以说是美好人生的最主要特性……对发生在此刻的事情敞开你的心灵,找出当前过程中的结构——不管它会是什么结构——这在我看来,就是美好生活、成熟生活的特性之一。因为我看到许多来访者正在奔往那个方向。

(三)对机体日益增进的信任

罗杰斯发现过着美好生活的人还有一个特征是,他们对于自身机体特别地信任,相信他们的整个机体对于一种情境的反应,是一种最优化的反应。而不需要依赖于某个团体或机构的规章,也不需要依从他人的判断,甚至也不依赖于他们在过去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只要我们对于自己的经验足够地开放,我们就能完成这一点。

当我们发现自身机体值得信赖,可以依据它做出反应之时,我们的惊讶不啻于柴陵郁禅师落入河中而开悟的欣喜——终于发现“我有明珠一颗”,并且“照破山河万朵”,罗杰斯是这样描述来访者的:

当来访者变得对于所有的经验更为开放时,他们发现越来越有可能信任自己的反应。假如他们“想要”表示愤怒,他们就把愤怒表达出来,而且发现其结果令人满意,因为他们对爱慕之情和亲密相处等愿望也同样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找寻解决复杂的、烦人的人际关系的恰当行为时,他们为自身直觉的能力而深感惊异。事后,他们才慢慢认识到,在产生令人满意的行为过程中,他们内在的反应是多么令人吃惊地值得信赖。

在论述完美好生活这个过程的三个特征之后,罗杰斯把这三条线索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幅更为连贯清晰的图景。罗杰斯认为,只要一个人拥有一种自由,他必然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他也会更加信任自己的这种机能。在这种美好生活中,罗杰斯如是描述:

来访者更有能力体验他所有的感受,对任何感受都不那么害怕;他是他自身证据的鉴别者,并对—切来源的证据都更为开放。他坚持要成为他自己,并因此发现他具有健全而又现实的社会性;他更加充分地投入于此刻的生活,而且认识到这是在任何时刻中最健全的生活。他正在变成一个更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体,同时他对自己的意识能自在地流动并穿越他的经验,由此他正在变成一个更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在罗杰斯眼里看来,追求一种美好生活似乎非常简单,因为人自在寻找幸福——只要我们能够成为自己。罗杰斯在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看法的许多内涵之义,他提出讨论的主要有四点,我在这里简单地概括为:

(1)拥有美好生活的人,一定是体验到自由的人;(2)拥有美好生活的人,一定是具有创造力的人;(3)拥有美好生活的人,一定对人性有基本的信赖;(4)拥有美好生活的人,一定过着一种丰富的生活。

拥有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家罗杰斯丨何谓“美好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eo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