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30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践迹:踩着前人的掸迹走,即沿着老路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入不了室。”听上去很不好理解,但仔细思考,可以理解为: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踩着前人的脚印走,总有一天会有所领悟的。”
学习心得:
这强调的是先学习,再突破的理念。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回答说,善人如果不践迹,不踩着圣人走过的路径亦步亦趋地走,那他的学问道德也难以登堂入室。前面孔子说子路的学问,已经登堂,但还未能入室。天生的好人也一样,如果不照着学,学问道德的境界,终究是不足。
为什么一定要“践迹”?是因为行动带来认知。所谓知行合一,当你还不知,你就照着师父说的,一点不打折地去行,在行的过程中体会,慢慢才能有所体会,有所进益。
在这方面,联想到日本剑道的学习方法“守、破、离”,便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来说,就是:
“守”:最初阶段须遵从老师教诲,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
“破”:基础熟练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
“离”: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
也就是说,你要先践迹,才能入室,入室之后,再考虑突破,最后可以离,离开师父,开创自己的风格。
02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是与:赞许言论笃实。这是“与论笃"的倒装说法。“与"是动词,表示赞许的意思。“论笃”是提前的宾语。“是”用于动宾倒装,无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说话靠谱的人固然值得赞赏。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外表上看起来稳重而已呢?”
学习心得:
这告诫我们,评价一个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单纯地凭借外在表现就说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而是要看他是真正具有君子的高尚品行,还是装出来的道貌岸然。
那如何识人呢?如何确定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靠谱,真的表里如一呢?
答案在前面为政篇中就有。孔子曾说过:“视其所以,察其所由,观其所安。” 如果不想被他人的言语迷惑,我们大可以看看这个人做事的手段和方法,看看这个人过往的经历,看看他做什么事时可以怡然自乐。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了。
0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吧。”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吧’。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学习心得:
1.这里体现了孔子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分别给了子路和冉两个不同的答案?
理由很简单: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子路好勇斗狠,容易闯祸,所以孔子建议他遇事先和家人商量;冉有优柔寡断,容易退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他赶紧付诸于实践。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延伸出来看,要明白,所有的教育真正能有效果,一定是被教育者有高度的参与,否则的话,你就算把论语都背的滚瓜烂熟,不思考,不实践,也没有用。很多时候,对于老师或者对于其他教育者提出的观点、理念,很多人不经过脑袋,直接提出质疑或者反驳,或者挑衅,实际上是自己真正参与进去,而一旦参与进去,哪怕别人说的似乎错的,你取其中对的、有益的地方去用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