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次在朋友那知道的“深圳幸福家”,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五届沈阳班的课程。从此开始走上了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之路。
四次学习中,给我们每个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四位导师的侃侃而谈、睿智优雅。她们那种对于积极心理学的解读信手捻来的自信,对学友们的疑难杂症提问的脱口成章,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析深刻到位……是我们最大的感触。自己在观摩时,多次停笔注听,震动自己的心灵。我想,除了羡慕之外,自己应该真正的朝向积极讲师的模样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受益之后我也开始回报社会,在学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对那些淘气的,不听话的学生由不理解、讨厌转为理解和关怀了。
同时也和广大有上进心的老师们一起组成了家庭教育的小团队,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同频的人在一起是最舒服的。
同时我还参加了东北第六届沈阳班和之后的线上教学的助教工作,既帮助了更多的人,同时在任助教过程中有了一种更深的体会。尤其是黑龙江的秀美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她的影响下,黑龙江的幸福家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也影响着我一直坚持着。
同时我也在2021年申请到我们县最偏远的山区学校去支教了。现在学生越来越少了,小学住宿的不到20人,男生就10个,他们都在吃零食,而产生的垃圾就直接扔地上,反正老师也不管,明天再收拾了就行,我说不是有垃圾袋吗,放袋子里多好啊,“习惯了”他们说。那也应该讲讲卫生啊,毕竟自己还要在这屋里睡觉啊。他们就不在随地扔了,其中一个学生吃方便面,还挨个学生喂,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学生也是这样吗?还是山里的孩子朴实。但也看到了缺少爱和管理的严峻性。
经过一学期和他们在一起吃住,也和他们打成了一片。有一天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一年级的)中午吃完饭走到我身边对我说他下学期要转学了。还记得刚来时有一天他肚子不舒服,我让他到我屋里烤烤暖风,那时他还和不我熟,在屋里也没和我说几句话。经常有学生叫我一起打篮球,我没玩过三人的,一些规则我还不懂,他们就耐心地给我讲。昨天还有几名学生找我掰腕子,都没有掰过我,然后又去找来别的学生……
通过参加幸福家的学习我对学生更加理解了,自己也越来越开心快乐了,同时还结识许多道和的新朋友。感谢幸福家,我们也会继续走在幸福的路上。而且我也有些奇怪,现在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什么就不能真正的推行下来呢,上至教育部,下至一些先进的学校,那些教育局领导和校长应该比我更早就接触了,但我看到的是大家还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一提到到“家长学校”,往往是家长和老师们为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不得不参加,甚至有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伯伯等来参加的,就是为了应付,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呢。其实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家长要是没什么靠山、没什么能力,只能靠走“学业”这条路,但抓了学业却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养,虽然德育已经提倡很多年了,甚至还有着正式的教材,但真正落实的情况确实不敢恭维,现在人们的荣誉观和价值观也有待商榷,还好现在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治理,并切实落实了一些措施:整治娱乐市场,治理教育乱象……
今天我给学生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学生们有什么爱好,有什么优势,学生大多只说出一两个,打篮球、乒乓球、吃得多、爱学习、大多这几项内容,还有三分之一的没有说,有的不好意思,有的可能真的想不起来。所以现在孩子的学习目标也是不明确的,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听父母话,听老师话,让学习就学习了……
我问学生们,你在家父母都夸你什么啊,大多数学生都说“不夸啊”,还有的说:家长不说我就是好的了。这不由得又想起了我到山区学校遇到一个家长当孩子面说:“我对他都抱希望了……”有这样的家长,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去前进呢?
而对于当下的教育环境,我自认为是在践行着“双减”的路上前进着,但我感觉很孤单,很无助,因为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家长认可的就更少了,所以我去年申请去山区学校也是去体验、感受一下住宿学生的情况。本来刚到那时和学生交流时间还多一些,但落实了“双减”之后,学校又增加了两节课后看护,学生自由的时间就更少了,晚上还有三节自习,我建议过是不是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或是团体游戏一类的,但学校说,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学校多学习……
所以这学期我就回来了,一学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也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回来也可以应用到课堂上,比如今天我开始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团队一起学习进步,让他们起名字,想口号时却碰到了难题,思维固化的他们都没有想出来,所以下次我打算提供一些“组名”和一些“口号”供他们选择吧。希望能尽快调动起他们内在的激情。从另一个角度去走“家校共育”之路,如果能把学生带动起来,让学校和家长见到效果就好推广了。虽然“家校共育”道阻且长,但只要行走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爱与尊重
每一个学生都是父母的天使,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值得我们爱与尊重,
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赞赏为前提。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魏巍在《我的老师》里这样讲他的老师:“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看来一个温柔慈爱,认真负责的老师不仅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感动和滋润,更是一辈子的影响。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文化,以人为本,师德为先。
曾经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做一个团体游戏时,有一个特殊的孩子,站在旁边看着大家,经了解原来他有些行动不便,老师也是照顾他,防止发生意外很多事都不让他做,但我问他想参加我们的活动吗?他说想,于是我问其他组的学生,我们班的XXX也想加入我们的活动,哪一组想要他又有信心能把他照顾好呢?刚开始有些小组还怕影响成绩,我借势给学生加深了一个集体观念,并结合一些战争片还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的电话启发学生并让学生们小组内讨论是不是接纳这名学生。最后每个小组都说想要他,并有信心照顾好他。
看到这么多学生都想要他,他也很高兴,我就对他说:这么多组都想要你,你选一个组吧。平时都是家长、老师学生照顾得好好,很少有自己选择的机会,现在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我看到了他眼中兴奋的目光……
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和大家一起完成了所有的游戏,当然也有些照顾他们组,虽然他们组没有得第一,但大家都体会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欢乐,而且他们组的成员因为他的加入大家更加团结了,尤其是平时比较淘气的魏相竹同学,这次安静了许多,一直不离xxx同学的左右,我打趣的说道你还挺会照顾人的嘛。平时批评都不在乎的他今天竟然有点脸红了。
所以班级里有特殊的孩子也是一种资源,方法得当,不仅对当事人有帮助,让他有一个开心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更有爱心,更有担当,同时他们也更容易体会到父母老师照顾他们的艰辛。
我的木工小队
为落实好双减工作的实施,也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本学期我接手了我们的木工活动小组。
学习过程中我也直接落地,一改过往的订制散件个人直接组装,而改为订制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半成品,而且不设限,任由孩子们去创作。所以都特别投入……当小组的第一件作品诞生时学生们特别兴奋,一名老学员还要把作品买回去,我说你家里不是都有吗:他说这个不一样,这个是自己设计的……
在教学生们做一些小作品的同时,我也切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办公室需要柜子,我和校长申请带领几个学得好的学生自己打,在得到了校长的支持下,我带领学生完成了第一件应用到生活中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在活动中,我把木工小组以一个“小社会”的形式运作:每队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有队长,有安全员,有技术工人(使用锯、刀、钻等要先取得证书),有采购员(到老师那领取自己组需要的物品),有保管员……这样大家都是主人。
今年夏天参加了“大亚湾”的教育行走,“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成为了我从教的精神支柱,改变不了那么多就从自己能做的一点点小事做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