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九
编辑:八九
排版:芦苇
本文共2,877字,阅读需要6-10分钟,阅读时注意勤眨眼睛哦,不然眼睛会累到呢。
芦苇在我们刚开业的小本生意公众号集中发了三篇稿后,我们就收到了5份诚挚的反馈。ta们非常勇敢地向我们呈现了自己的脆弱,分享了自己最近的困顿。于是,在战战兢兢、希望取得好的效果、理解无期无待,才能没有伤害、但是真心害怕自己写的内容没那么有用。好在害怕有着它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给予人类勇敢、果断,也是让我们祖先在远古可以活下来的原因之一。于是我看着上gif中的雨点,坐定呼吸,与我的害怕呆了一会,害怕消散后,我收到讯息“哦,我现在感受到的害怕是为了鼓励我脚踏实地找资料,写真心实意的文字,这样哪怕观众不喜欢,我也不会另自己失望。” 啊,原来我最怕的是让自己失望。
1|首先,希望告诉你,情绪控制不好不一定就是你的错。
Alain De Botton写过现代社会集体致力于各类教育事业,可是针对大众的心理与情绪教育却仍然缺失。大家为人类下一代的数学成绩而忧虑,却很少有人讨论ta们处理婚姻的能力和是否对ta人外界抱有善意。我们花大量时间学习地壳运动,却少有人搞得懂羞耻感或愤怒。
因此,作为文化产物的我们,缺乏捋顺情绪的工具包,正如鲜有70岁以上的老人擅长使用电子产品一样,倒是不足为奇了。
好在还是有心理学家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使得在今天我们开始关注情绪时有捷径可走。
illustration from nytimes.com2|今天聊聊愤怒
2019年一整个冬天,我过得不是特别好,情绪上十分脆弱。生活作息也发生了变化:从大学时每天黏着室友们,毕业后但凡有聚会我都会请假出现,而去年大学室友在我所在的城市聚餐我都躲过。睡眠急剧变少、体重也跟着减少,增多的只有各种情绪崩塌的触发器。在这种情况下,我碰到了一位healer疗愈师,与她一见面我就感到笃定。也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愤怒有它自己的智慧。” 当我拒绝了愤怒,同时也就拒绝了一份力量。我想潜意识里,这也是我上来就要聊一聊愤怒的原因。
我做了一个轴线图希望简单地可以呈现给大家愤怒的发展趋向。趋于红色部分,是我们生活中所谓的易怒冲动型。趋于深蓝色呈现的是冷战、逃避型。中间则是我们都渴望成为的温和而坚定气场型。轴线图的届点与届点之间有着不同的内容,邀请大家根据不同时间的个体经历增加不同的届点。
处于中间明朗的蓝色的人们,总是热情、自信。Ta们勇敢且恒定地投入一个事业、坚守某个信念;可以在当自己的物理、心理空间被ta人侵犯时,去与对方设定界限,自然地说出NO;在人际关系中,当ta们受到不公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合理不满和需求;在恋人关系上,也敢于离开不健康的恋人,而不会因为恐惧孤独留在那里。
可是,由于家庭相处模式、父母的性情、自我个体的性情及经历不同,我们会逐渐向两侧移动。
有一部分人,成长过程中表达愤怒时,得到过父母与其他养育者的惩罚,或者ta们的父母、其他养育者、成人之后的伴侣长期处于数轴的左侧 -- 非常易怒;又或者家庭氛围极度平和,从来没有学到过如何去处理愤怒。那这些经历在我们脑中埋下了“生气了也不能或也不知如何表现出来”的种子。慢慢的,这一部分人逐渐变得不敢、不会、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需求。
当愤怒来临时,ta们情绪的大脑立刻断电,思考的大脑立刻掌控一切。为了避免回忆或重塑过去经历中与愤怒相关的伤痛片段,立刻屏蔽掉愤怒,从中逃跑。最严重时,逃也逃不掉,任由身体肌肉逐渐缩紧,情绪大脑与思考大脑不断斗争,谁也压不过谁,最后只剩高度焦虑。
另一部分人呢,会向左发展,成为众人眼中的雷区,“绿巨人”。尤其孩童时间,孩子们会把父母/养育者看作是“所有人”的代表,如果父母是冲动易怒型,那孩子也认为这是愤怒唯一的表达方式。耳濡目染,长大之后当感到愤怒时,情绪大脑会立刻烧到当机,但思考大脑也跟不上,情绪便直接主导了行为。想想那些满脸通红、挥舞着拳头,嘴上说着“我没有生气!我很理智!”的人,就是这种情况了。在这时,未经觉察处理的愤怒不再发挥积极作用,而变成了开关,开启后便向世人呈现了不受控制甚至极度丧失理性的自己。
illustration from npr.org也有人会在两侧游走,见了老板骂人就低头哈腰,到了自己部门就指手画脚便是ta们无疑了。在外好好先生,回到家沙发一躺当皇帝,也是ta了。
我是从一侧走到了另一侧,然后进入死胡同的人。我来自父母和哥哥都非常和善的家庭。长大过程中,我都是在左侧,不怕冲突。尤其到了青春期,有什么事情我都想去争个上下,但是ta们温和的性情决定了ta们也不会和我争。但整个社会情绪教育的缺乏,ta们也不知道可以教给我什么技能。当拳头打向空气,我的愤怒又夹杂了挫败,于是更加愤怒。但是慢慢过了青春期,父母哥哥的那些“你这样生气有什么用呢?能改变什么呢?” “你这样说话要考虑考虑别人的感受。” 等等话语慢慢把我软化,渗透。从大学与男朋友(也是性格无比和善的人)吵架,当下就把翻盖手机折断,变得开始像我父母我哥哥我前男友一样,如水般温柔了。最大的bug在于,所有的愤怒还是在那里的,我学到的只是让思考的大脑迅速占领高地。占领到,成人进入职场之后,即使是答应了要让我升职的领导说一次傻cha的话,我也没有能力或勇气去和ta沟通。我一般就是笑里藏刀地交一封辞职信,感谢对方的看重。走出公司门,就立刻当下把对方微信删除。就这样,带着扭曲的骄傲,生活了好多年。直到所有未经处理的愤怒一起“阴天发作”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冬天。
illustration from thecoast.ca现在当我预知到愤怒,我会抱着“让我感受感受看这次的愤怒会引起哪些反应”的心态,站定/坐定呼吸,感受我胃部的灼热,眼球的压缩,有时身体还想要迅速直立、想握紧拳头。然后,我会把加深呼吸,等能量自己转化,等愤怒自行消散。
有些时候大家会觉得说,越想越气!这个“想”变是导致“气”的根源了。还有些时候,越“想”越“不敢”表达自己,那有时候需要与自己更多的对话,因为可能是恐惧和愤怒混在了一起。
总之,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情绪必须被看到、被感受了、被接纳了才会消散。就像有时在正式场合中发生滑稽的事件,我们也要忍住不笑一样,那忍耐时的焦灼,以及在合适时机下补偿式开怀大笑的畅快的体验一样。其他的不那么令人愉悦的核心情绪也是一样,需要被“畅快”地体验。但是,因为这些核心情绪太过痛苦,我们也就向左移爆发式地惩罚ta人,向右移委屈自己了。
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重视其他技能一样重视情绪智慧。第一步可以怎么做呢?我们留给大家了一个作业,请看下方:
邀请大家,尝试开始做自己的情绪记录,以小时或半天或一天为单位。你可以为情绪画正字,可以为情绪分配颜色,用颜色来表示,等等。这样,我们也就踏出了认识自我情绪的第一步。
过程中,有任何困惑希望得到解答,任何收获希望与我们分享,可以在留言区留言,或在公众号主页发信息给我们。大家的反馈,也是我们存在的动力。
相关资料来源:
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 Hilary Jacobs Hendel, 2018.
Becoming Wise about Anger and Frustration, Gil Fronsdal, Audio Dharma, 2020.
Waking up, Sam Harris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