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 半度微凉_QB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07:45 被阅读0次

    一个仅19个月大就被病魔无情折断了稚嫩的羽翼,从此困囿于黑暗而沉寂的世界的盲聋哑者;一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第一个盲聋学生;一位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作家及教育家;一名获颁“总统自由勋章”的传奇女性——没错,她们是同一个人——海伦•凯勒。

    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源自她的笔端。这部深度与温度兼存的自传体散文,真实记录了海伦•凯勒残缺而高贵的生命故事,无愧于“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的赞誉。

    尽管海伦•凯勒看不到,听不见,张口发声的权利也被剥夺,只有一双手摸索着连接与世界的边界,但她的胸中熊熊燃烧着不屈的火焰。我要识字,读懂唇语,学会说话,上哈佛大学,出版著作,巡回演讲做慈善,一座座正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她都攀登而过,虽然翻山越岭的途中跌跌撞撞,她最终摘取了山顶的那颗星辰。

    站在残障人的视角,海伦发出了对光明无比渴望的呐喊,并谆谆告诫健全人应珍惜上天馈赠的感官,不负光阴,为生活锦上添花。书中文字没有说教的生硬痕迹,热爱大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海伦,笔触优美生动,富于诗意,正像海伦喜爱的盲诗人荷马一样,语言锦绣珠玑,既让人唇颊留香,又蕴涵着智慧和哲思的光华,令人陷入沉思。

    这是个别样的春节假期,没有了五彩气球的轻舞飘扬, 没有笑脸与满街的花灯相偎着绽放,也没有美酒在觥筹交错中叮当微漾。当疫情灾难的滔滔洪水已经兵临城下,当生命健康的威胁与窗外的乌云如影随形,围困其中的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让仓皇失措的灵魂安稳地降落?等到春风吹散阴霾,禁足的警报解除,我们雀跃的心灵该往何处飞翔?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已经昭示答案。打开这本书,让我们在炉边与这位老人促膝夜谈。


    一、“视力正常的人看不见什么东西。”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第一章,海伦•凯勒发出这样的慨叹。

    海伦.凯勒经常询问那些有正常视力的朋友们,从林中散步回来看到了什么,她们众口一词都回答没什么特别。周遭的事物是理所应当的存在。而海伦仅凭触摸,就能发觉春日白桦树新出的嫩芽、天鹅绒般的花瓣和鸟儿唱歌时身体愉快的颤抖,还有指间流淌的清凉的小溪。因此,她替人们感到遗憾和无限的惋惜,“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吸收着所见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不集中注意力,也不心存感激。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珍贵能力。”

    失去之后方知珍惜,久病卧床才知要锻炼身体,海伦的切肤之痛,让她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唤醒自己因沉睡已久而变得迟钝的感官,来抓住那些曾经无声流逝却不被重视的美好,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就像现在我们因疫情滞留在逼仄的空间,昔日头顶那辽阔的蓝天、清新的空气和自由自在的步伐让我们无比怀念。人生云谲波诡,变幻莫测,我们已经丧失太多,不能再错过当下,在这段富裕的时间里,努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生命的天秤增加砝码。

    疫情当前还不忘练功,网络上提剑丢垃圾的90后女孩,一套行云流水,英姿飒爽的峨嵋派舞剑功夫,被国内外网友“围剿”点赞。

    疫情学校停课,每天早上八点爬屋顶蹭网听讲的河南高三男孩,他现代版“凿壁偷光”的故事让多少人汗颜。

    还有那位武汉方舱医院的留美博士后,躺在病床上还能安静地读书,手中的书籍就是一座避难所,一剂疗心的良药,令人肃然起敬。他看的是书,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习惯、信仰和态度。

    在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才俊,因为疫情的影响公司无法复工,他果敢开通线上服务的同时,自身还参加了网络课程培训,把时间管理得井然有序,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储存能量,在理想的屋宇上增添片瓦。别人在嗟叹禁闭的漫长无聊,或为疫情打乱生活而茫然无措,使金子般的时间像指间沙一样漏掉,而他们却昼夜兼程,奔跑在逐梦的路上。

    李宗盛说,“保留那些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生活充满了变数,明日不可能是今天的简单复制,时钟的指针在镂刻着我们明朝的模样,让掀开的日历成为攀越未来的阶梯。就如海伦毫不止步地为她的人生运算加法,从立誓学说话,到终于在演讲台亮出自己的声音,她历经了多少个日夜烈火的炙烤和淬炼才涅槃重生。


    二、“你不任命自己成为对抗黑暗之军的’盲者骑士’吗?”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生活在无光无影的世界,却变崎岖为坦途,成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奇迹,这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全力向耳聪目明的人看齐的强烈愿望,和不惧艰难险阻披荆斩棘的顽强毅力,是海伦驶向成功彼岸的双桨,也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6岁时,在莎利文老师的教导下,海伦开始学习单词,最初怎么也打不开语言的大门,终于“水”这个具体单词和“想”这个抽象概念的顿悟,似云破日出,唤醒了海伦的灵魂,从此横亘她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壁垒逐渐被打破。接着她学习阅读,算术以及科学知识。

    10岁时,海伦练习讲话,这个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的神话,终被她梦想成真,语言的飞翔解除了她灵魂的桎梏。14岁时,海伦到纽约聋人学校进行了唇读、法语和德语等科目的训练。

    16岁时,海伦喊出“我要上哈佛大学”的宣言更是石破天惊,“在精神的奇境里,我应该与别人一样自由。”经过4年女子学校的准备,她顺利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殿堂。与视听健全同学同台竞技,没有专门的盲文教材,她克服了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她真挚地袒露心声。“既然没有一条大路直达顶峰,我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蜿蜒行进。我滑落过很多次,但是,跌倒在地,再站起身,想隐蔽的障碍冲去……再加一把劲,我就能抵达光明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高地。”

    这些熠熠发光的隽语不时闪现,像夏夜的繁星,擦亮了追梦人的眼睛。这样一本书怎能不放在枕边,将我们的灵魂悄然浸润,日日新,又日新?

    伟大的精神总是一脉相通。眼下抗击疫情出现转机,曙光初现,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精神的彰显。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以耄耋之年再次挂帅上阵,逆向而行,毅然踏上开往武汉的列车。那双泛着泪花,饱含坚毅和深情的双眼无不令国人动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以雷霆闪电的速度几天内完成施工,直播视频里机械的巨大轰鸣令围观的网友群情激昂,热血沸腾;国家吹响集结号,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从四方云集,那四个女孩出征前剃去秀发的合影笑脸尤其美丽;还有穿着防护服在病房走廊不期而遇,短暂拥抱后旋即又回到各自岗位的一对医护夫妻……这些画面都将像浮雕一样,铭刻在这场战“疫”的纪念册里。

    海伦•凯勒之所以为不同肤色的后人景仰,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像春回大地生生不息。


    三、“正是我的朋友们成就了我的人生故事。他们使我在丧失光明的黑暗中,能平静而愉快地行走。”

    “她是我灵魂的解放者。”7岁之前的海伦是一匹暴躁、蛮横又桀骜不驯的小野马,是莎利文老师的出现点燃了海伦思想的星星之火,改变了海伦人生的轨迹。莎利文以超乎寻常的耐心、智慧和眼界培育着海伦这颗幼苗,直到根深叶茂也须臾不离地陪伴在海伦左右。五十年里她既是海伦无比敬重的导师,又是亲密无间的助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海伦梦想实现光明后的第一眼,就是要细细端详恩师的脸庞,找寻那股圣水般的力量。“我自己所有的奖状、奖章都该写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安妮•莎利文。”莎利文老师是海伦人生的福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没有恩师的发掘和呕心沥血,海伦很难插上飞翔的翅膀驰骋在梦想的世界。

    海伦庆幸自己的人生被那么多珍贵的友情所包围,“只要那些关于我挚爱朋友的记忆依然活在心间,我就会说人生真美。”在书中,她致敬善待她、帮助她的人,“生活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在遇到一些能像优美诗歌一样打动我们的人的时候。”他们的情操和真知灼见,像海上闪烁的航灯,坚定了海伦追随他们脚步的信念。

    繁花似锦的枝头,离不开阳光的覆盖、鸟雀的啁啾和园丁辛勤修剪枝叶。今天我们的安好无恙,也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遮风挡雨 ,筑起城墙。

    “你宅到无聊的家,是他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无数个白衣勇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冒着生命的危险救死扶伤;雨雪风霜里卡点防疫公务人员,卫兵般地守护家园;还有那位大雪纷飞中白色雕像般,端坐巷口深夜值守的老大爷;以及那个发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铮铮誓言的退役士兵送菜小哥;还有很多全然不为人知的平凡的人——海伦对我们说,“尽管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为人所知,他们却将永远活在那些因他们而变得甜美和高贵的生命之中。”海伦的世界因他们而变得缤纷,她又把光明照进其他盲者的天空


    海伦•凯勒共有十四本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出版时她年仅23岁,在哈佛大学就读,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巨大的轰动。百年岁月的风尘没有掩埋住它的芳华,却让我们常读常新。她富于创造性的一生,恰印证了那句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二O二O年二月二十日  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疫情时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a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