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个人转载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
一些当时看上去不太要紧的事儿,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述“地坛”的句子: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指“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而如今,这样的“去处”,在外在世界中往往难以寻觅,或是即使寻觅到了,也很快会被“凌乱”占满,再次拥挤……
无奈之下,索性向“内心世界”去搜索。最终,从外在看来,这类人大多挺爱“独处”的……
正文
与“独处”最紧密的词应该是:“孤独”。
但每每提及“孤独”,这大脑好似不听使唤似地浮现出不太美好的画面。也许是“外在世界”给了我们太多不美好的暗示——
- 深夜里;
- 悲凉的背景音乐;
- 一个小酒馆中;
- 独自喝着闷酒……
使得我们已认不出它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站在路边,顺手拉住了你问:“你害怕孤独吗?”
你的回答很可能是肯定的,但更可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于是,我最终也不会知道你“避之不及”的到底是那“孤独”,还是那个站在路边的“我”。
不去想罢,“面谈”在如今早已变成了“奢侈”——
见手机的次数 > 见朋友的次数 > 见自己的次数。
也总会有人产生这样的误解:喜欢“独处”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病态,认为“独处”是“孤独”的外在表现,甚至会认为“独处”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表现形式。
但辩解总是无力的,因为试图让一个“整天不见自己的人”理解“孤独和孤独感是两回事”,是很难的,甚至难于上青天。“我很辛苦,但一点也不苦”这句话也够他想个一年半载……
实际上,“独处”和“喜怒哀乐”一样,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它也根本不是用来区分不同的人的工具。
哪怕一个人非常喜欢社交,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他也会主动去追求一段时间的“孤独”。那扇门被他摔、关上之前,“我想静静”、“都别理我”这类的说辞往往会提前来报信……
“喜欢独处”和“喜欢交往”最终也不过只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状态而已。
写在最后
再看一眼这个不等式:
见手机的次数 > 见朋友的次数 > 见自己的次数。
“独处”可比玩手机难多了,它变成了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需要悉心培养但一不小心就会被遗忘的能力。
祝吉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