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读《齐物论》,艰辛且漫长

读《齐物论》,艰辛且漫长

作者: 刘永萍的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15:50 被阅读0次

    读《齐物论》,艰辛且漫长

    《齐物论》全文十六段、共七章,全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

    文章以南郭子綦与其弟子颜成子游的对话开始,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引出‘吾喪我’的概念,摒弃了以往偏执的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为什么要摒弃,因为‘我’有‘成心’,庄子认为‘成心’是对世界的成见,也是物论的根源,第一章就是后文所有论点的出发点和解释。

    接着庄子描写三籁:地籁、人籁、天籁,风吹万物而声不同,风是一样的,因为孔窍的自然状态不同,吸纳风的多少、程度不同而发出不同声音。这一段描写千变万化的自然状态后,接下来庄子描写了主观世界人的千变万化‘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人之所言所行皆由其心所出,各种心理、心态、心境、心机,人心之许多变态,反复无常皆由‘成心’。

    对于这一段,方东美先生说:庄子第一步讲精神平等就是要‘丧我’,也就是要丧小我,忘小我,成就大我。

    庄子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也细致入微地观察人,从他描写风的各种声音,虽寥寥数字,却千姿百态,生动不已;而对人心的描述,文字中能浮现各种状态惟妙惟肖的样子,看得出他对人心透彻的洞察,简直是快、狠、准。

    第二章写众人役役,迷失自我的现状。第三段讲由种种情态而构成我,那我是什么我,我的主宰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还是有‘真我’的存在?那我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滎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译文:一旦禀承阴阳之气形成躯体,就不会轻易消失,在死后等它慢慢完全回归。人与其他动物都是如此。人在自然界与其他物种,虽有矛盾但相辅相承。在自然界,人与其他生物是共生共荣的,有人恨不得把其他物种赶尽杀绝,而且无有止境,不也是一件可悲的事吗?人与其他动物都一样禀承天道,有的却像牛马-样终身受人役使,却看不见自己的建树,有的像萤火一闪便走向衰亡,他们最终还不知有何归宿,浑浑噩噩,这难道不悲哀吗?人可谓长寿,有什么用处?其身躯会逐渐衰老,其精神也随之衰竭,最终死亡,也与其他动物一样尸骨无存,可谓最大的悲哀吧?对人生命的理解,自古都是若是若非这样迷茫吗?还是唯独我迷惑不解?而他人也有明白的没有?

    这是全文最震撼我的一段,在几千年前,庄子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当年一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对我的冲击真的是很大很大。

    第四段继续批判‘成心’是引发种种是非、争执、产生武断判断及出现排他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莫若以明’,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方东美先生说:所谓‘莫若以明’,就是指一切哲学真理的述说,都是相对的系统。在相对系统里,你不能拿‘此’来否定‘彼’,也不能拿‘彼’来否定‘此’,却必须容忍、容纳、承认别人对于这一个问题,也同样的有权利和自由去表达,去形成一个理论。

    第五段描写事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流变性,‘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每种事物都有其对应的一面,事物的本身没有是非可言,判断其是非,是人的认知。生命的产生与死亡并存,死亡伴随着出生。但是,方可以用存在的生命,去推断其死亡的时间,方不可用死亡的生命,去推断它何时能够复生; 也不可用某种生物必然死亡的规律,去断定其他物种的必然消亡。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不可根据一个事物的“是”或“非”,作为另一种事物的“非”或“是”的依据。

    庄子提出‘以明’‘因是’‘道枢’三者为识道之心法,第三章这几段非常非常难懂。

    第四章回归到‘道通为一’各家学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给予外物的偏。第五章再度申说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朝三暮四’的寓言出自此处,一个养猴的给猴子分栗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众猴听了很愤怒,认为给少了。养猴的立即改口说:“好吧,早起给四升,晚上给三升。” 众猴听了很高兴,认为多给了。名谓与实都没增没减,猴子的喜怒却不同,这是顺子猴子的主观心理作用而言,所以圣人不执著于是非的争执,而依顺自然平衡的道理。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消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最后以老子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结束了这段“齐物论”。从第三章到第五章,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难懂,何止是一团浆糊,简直是满满一缸浆糊。

    第六章,列举三个寓言故事,‘尧问舜’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与开放心理之涵容性的不同。第二个‘齧缺问王倪’写出‘万物有没有相同的标准’,申说价值标准不在一处。第三个‘瞿鵲子問長梧’写得道之人对死生的观念和精神状态。

    第七章,列举两个寓言‘罔两问景’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蝶’写‘物化’。

    庄子在知识追求的问题上,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人间的最终真理上,对准自然、天、地、人、万物的根本意义,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私智欲望所带来的烦扰问题而思考,他一开始就撇除了人心狭隘的限制,独立撑起了浩大的生命精神和广大无限的天地自然对话。庄子说,我们的世界观真是太小了,也太周折了。我们的知识真是太少了,也太坚持。-杜保瑞

    最后用一段一位台大教授的话结束,我赞同他的观点。可能穷其我一辈子都无法真正懂《齐物论》,也没事啊,我一直在努力,不单是理解这篇文章,也是运用里面我能懂得的于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备注:文中部分内容引用自《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齐物论》,艰辛且漫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rp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