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340天】
对生活失去觉察
生活回以麻木
生活的真实性取决于自己对其的感知度,浑浑噩噩,也是一天,觉得充实,也是一天。
今天我都做了什么呢?
8-10点,听课,做笔记。
10-11点半,工地
12-3点,睡午觉
3-4点,朋友来,外出办事,买菜
4-8点半,做菜,饱餐一顿,和朋友聊聊天,买今年的医疗险
9-10点,写东西,查资料
笔记做了,作业没做,明天补作业。
豆豆也是没做作业,于是陷入焦虑中,哭唧唧,她一哭,我就觉得很好玩,不能呆在她身边,不然要恼羞成怒了。
刚才还翻到以前的一条朋友圈,一天晚上她梦见我给她买了好吃的糖,醒来发现没有,找我要,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一脸懵!哈哈哈太好玩了!
昨晚我也做了个梦,梦见和姐姐打架,她要客厅里做作业,我不准,爸爸帮腔,我很生气,因为她不认真,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半夜醒过来很想打爸爸一顿,哈哈!
有孩子们是多很多乐趣的,我倾向于和她们玩多过关心她们的学习成绩,关心她们的快乐多过于忧心未来,孩子有她成长的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并不好,适当的引导就够了,其余时间,做好自己。
所以她们做作业,我也在做自己的作业。
有人说你学这些有什么用?或许是无用的,而且这几年我学了又丢掉的东西很多很多,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然后又丢掉的事情,真的蛮多的。
但我一点都不后悔那些钱和时间,学习是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学过了,了解了,知道不适合自己,于是放弃——这也是一个收获,失去也是一种收获,因为确认了它不适合,下次就不会再好奇了,解决了一个自己好奇的问题,这就是收获,我是如此看待的。
总好过说我老了动弹不得了,想想很遗憾,有个事情想做没有去做过,甚至没有了解过就放弃了,然后心里就存着了,就后悔了,但那时候已经没有机会弥补自己了。
这两天正好听樊登老师讲《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讲到对死亡的情形认知,指一个人可能在身体上完成了或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但他还没有“真正地活过”,换句话说,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潜能,没有面对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据康德劳和梅的观点:
一个活得充实和完整的人,无论死亡来得早或晚,只是体会到轻微得死亡焦虑。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得不放弃许多他们本应该处理的挑战(他本可以活得很精彩,但他没有去做),就会发现离开这个世界更加困难和痛苦。
用海德格尔得话说:这个人没有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呼唤。
梅和亚隆用“存在性内疚”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一种未实现的生命状态,或者换个说法,叫做:你欠自己一些生命。
我听从我内心的呼唤,我对这些事情的好奇让我蠢蠢欲动,于是我去尝试,去学习,去沉浸其中,学完了,做过了,我内心就满足了——它或许被我放弃,或者与我的人生阅历融为一体,这又是另一种结果——正如哲学家们讨论的,我觉得我是在完成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与结果并无直接相关,完成本身就已经是我对自己生命负责的状态了。
所以学习东西有用没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完成了我的一部分生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