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标鲜穆少|杜弘治与褚季野

作者: 扬菁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8:35 被阅读12次

    对生命意义的积极追问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43.5 标鲜穆少|杜弘治与褚季野

    《世说新语·赏誉》

    世目杜弘治标鲜,季野穆少。

    【译文】

    世人评论杜弘治风采俊秀照人,褚季野温和淡泊。

    01 “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态度。

    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珍惜人生,实现理想。

    到了东汉末年以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已,战祸不断,狼烟四起,人的生命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显得极其脆弱,由此不得不引发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的人生价值问题。

    魏晋时期人们的寿命都很短,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 岁。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残酷的社会现实与日趋完善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相结合,只会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痛苦。

    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悲情开始在整个社会弥漫,“生命无期度, 朝夕有不虞”,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对残酷现实的极度哀伤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一种主导情绪。

    由此,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

    此前价值观念赋予人们的价值追求,如世俗的圣王、圣贤信仰、学问和功名等等在短暂的人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以往的这些世俗的价值追求,在大多数士人看来都是值得审判的,都将无法为继。

    作为生命体是人的外在价值追求的载体,生命如果都不复存在,那么,所有外在的东西便都变得毫无意义。

    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本身的终极意义,更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无限眷恋。

    43.5 标鲜穆少|杜弘治与褚季野

    02 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做出积极的追问。

    在魏晋时代,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抓紧生活,尽情享受的一面。

    尽情享受生命的方式貌似腐败、堕落,其实则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强力追求。

    人生既然苦而短,为什么不珍惜这有限的生命,去尽情地享受呢?我们认为,联系社会大背景来看,这种对享受生活的追求不能被认为是堕落、腐化的行经,而应该视为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即对传统价值取向的抛弃,对人生、生命的重新认识,它体现了人对自身个体生命的尊重。

    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体现在魏晋时期对人进行评判的价值取向上。

    既然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得到肯定,由这种生活方式所包含的人内在的才情、品格和神貌等方面也就应该受到积极的推崇。

    “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合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究超凡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而这种“美的理想”也就成为对人物评判的“最高的标准和原则”。

    人物评判的标准向审美取向的转变,对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另外,魏晋时期人物评判的审美标准彰显的是士人独立的人格精神, 体现了在皇权之下的广大士人作为“人”的自我觉醒的精神追求,使得秦汉以来以帝王为中心的文化时代过渡到以士人为中心的文化时代, 这当可视为魏晋时期人物评判审美标准所反映的士人觉醒意识的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3.5 标鲜穆少|杜弘治与褚季野

    【评价】

    宗白华:

    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评”之美学, 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 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3.5 标鲜穆少|杜弘治与褚季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u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