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虑的最大原因是:沉溺自我。罗斯福总统曾和美国友人讲: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那么同样可以说,唯一值得你紧张的,是你对你紧张的紧张。唯一值得你焦虑的,是你对你焦虑的焦虑。过度的自我分析尤其是针对所谓负面问题的自我耽溺,具备着比问题本身更大的破坏性。
有人把汉字的使用率做了排行,“我”字仅次于“的”字,排在第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的”。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中国人大部分是心理上不满6个月的巨婴,在每个人心中,我是最重要的,世界应该围绕着我来旋转,否则就会产生自恋性暴怒。而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里说:“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世界的运转规律决定了,每个人的意志必然被挫败,焦虑由此产生。
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那么,事物就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最近豆瓣评分很高的一本书,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正见》,一心学佛的李连杰作序,讲了佛学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的概念。
庄子在他妻子死后,击缶而歌,一切和合都是无常,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果你看清了生死的本质,其他得失还让你挂心,让你焦虑吗?
2.
焦虑还有个重要原因:沉溺外物。刘禹锡《陋室铭》赞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沉溺外物是一种劳役。
过多追求物质的满足,在这个信息大爆炸、人人依赖网络社交的年代,不断被放大。中国是集体主义至上的国度,人的社交心理决定了,人要在群体中展示价值,而将内在品质通过外在物品表达,以为拥有什么样的物品,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成为人们展示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而人们对拥有的物品具有适应性习惯,买了自行车,骑了几天想换摩托车,买了摩托车,又想买轿车,买了轿车,还想买更好品牌的轿车。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逐渐迷失自己。
怎么破?断舍离。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即排除一切没必要存在的东西,舍弃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包括物品、流程、甚至思考和学习的内容。断舍离是一种理念,让你找到应该珍视的东西。扔掉以往给你带来虚荣或者让你觉得踏实的东西吧,比如超市打折的卫生纸,或者你基本没用的墨镜,或者我买了10年没用的钓鱼竿,还有我买了太多却没有看的书和付费知识。
放下对物质的贪欲,放空头脑,放下不重要的事情,你将获得宽裕的时间和金钱,操心的事变少,宁静的内心让你远离焦虑。
3.
让你焦虑的还有,沉溺于别人的评价。中国人从小生活在集体主义的环境里,养育者往往要求孩子以养育者的意志成长,这使得中国人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最后,“正确”成长的人都活成了一张正确的面具。活在别人评价里的人,身心是分离的,焦虑是必然的;能够按照自己意愿活着的人,才能身心合一,才能知行合一,心态平和。
武志红说,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他采访过一个传奇女士,名叫孙博,一直按本心活着,既有现实层面的成功,又单纯至极,同时在外人看来是很疯癫不可思议的人。
而探究孙博性格生成的原因,她的奶奶、父母、老师都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她的整个人生,就是这么任性地走过来的。依照一般的理解,这样的孩子最后肯定会被惯坏了,但孙博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惯坏的特征,相反她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所以这是一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养育下,她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所以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是这样被养大的,那我们现在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要在世俗允许的最大可能下,摘下那张正确的面具,努力按照自己的本心来生活,活出真自我,这样才能远离焦虑。不信,看看90后、00后,那些能够按照自己意愿活着的人,有几个焦虑?享受生活都来不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