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过年的时候。今年北京再一次加大了禁放的力度,估计鞭炮声会更少。
小时候过年,放炮是必备的活动。但是远没有这些年这么疯狂。从进了小年,街头巷尾就开始传出零碎的爆竹声。那会浏阳小红鞭每包100个。两毛一分钱一包。当时过年的压岁钱只有五毛钱,所以买一包小红鞭是要下决心的。买到手后仔细拆散,放到小盒里,精心计划每天放几个,因为这一百个小鞭要从小年放到初五的,必须仔细计划。我比较胆小,放炮时不敢拿在手里点燃后扔出去。一般是插在墙缝里,用点燃的细香去点火,点燃后跑出几步,等着那清脆的鞭炮声响起。遇到不能放响的,也要拾起,掰成两节再去点燃,这叫呲花。那会的街巷里的孩子,过年能有小鞭放,已是很满足了。偶尔听到一两声大个鞭炮(俗称麻雷子)就很不错了。二踢脚的叮当声整个过年里,胡同中也响不了几声。至于花炮,只能花一毛钱买一把滴滴金,夜晚点燃后,散发出呲呲的响声和五颜六色的火花。那会,闻到火药的味道是兴奋的。
物质匮乏时代的年,总是充满期盼,总是珍惜能得到的一切。今天孩子们的过年,已经没有那么多憧憬和期盼了,一切来得太容易。
过年的花炮应该是一种仪式。不要因噎废食,轻易否了它。不要让城市里的孩子,不再知道花炮。最好是政府出面在指定地点燃放烟花,为节日增加喜庆欢乐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