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应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

教育应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

作者: 积学怀琛_戴学琛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22:44 被阅读59次

    几千年来,儒家的教育方法固然是多元多样,也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乃至因人而有不同。但是加以归纳,大概常见的是以下四种方法。第一种是:儒家的教育,特别聚焦在心的淬炼。

    在儒家看来,这个心的被唤醒,他并不是到山上、山洞里面静坐,个人独思冥想而完成的,他要求在具体的事情上,来提升我们心灵的境界。第二点是,特别注重典范教育,也就是要找出一个现代人所谓的典范人物。

    儒家教育方法的第三点,是特别注重“下学而上达”,关于这一点,18世纪的韩国伟大儒者丁茶山讲得最好。丁茶山说,儒家那种仁义礼智,其实是建立在你已经具体实施仁义礼智这个事情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你要实际爱人以后,对人展现那种爱以后,你才有资格说,你已经知道仁了。那种很高远而抽象的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的切入点,是在日用常行的这个生活之中来完成的,这是从孔子以来,儒家的教学方法,“下学而上达”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21世纪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必须重视依师呢?主要是现代的人所重视的学问,不是身心性命之学,而是可以快速商品化的学问,那个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从传统的人格教育经典教育,已经走向了一种一套以SOP为主的专业训练,而大学就被KPI所统治。日本政府在去年还发公文给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八十六所国立大学,要求改革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各大学采取的就是,老师退休了以后,遇缺不补,然后学生这个招生名额加以限收。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在现代的教学场域里面,老师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的这个教育,他基本上传授的是谋生活的教育,不再是过去儒家传统所强调的,提升生命的教育。过去强调的是经典教育,今天强调重视的是职业教育。可是最后,我们强调依师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良师和恶师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一个老师,是只注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只注重短程的,只注重那个教育的边际效果的,这个大概是恶师。那么能够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要学生能够经由内省、内观,而能够自我转化的,那一个教师大概比较接近良师的标准。也许让我们就在明辨良师与恶师的这个基本前提之上,开发出依师在21世纪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应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yz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