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已读完,但每每再仔细读我所摘抄的句子,脑子里总会有些想法。生怕这想法,转瞬即失,所以马上记下来留存。
与其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因为处处平庸便处处不被人关注,长期被人“遗忘”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这段话,我特别的认可。
除了少数牛娃外,大部分的娃都是普娃,都有可能处处平庸,学习每门功课都不出彩。
此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的用心和观察。不仅要帮孩子们找到他们的长处,也要引导他们做的更好,当然这个更好仅限于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今天比自己的昨天好一点,每天都好一点,这样长期的积累,就会从量变到质变。
女儿对音乐的热爱,可从婴幼儿起,听到开心的曲子,总能手舞足蹈,听到摇篮曲,就乖乖睡觉。
所以我们让女儿从幼儿园时学钢琴,当时年纪小,不懂,她觉得好玩,但每天的枯燥练习,她也会有脾气,回看当时录制的视频,和我各种讲条件,活象个谈判高手。
好在女儿从未放弃,我们做家长的,也一直陪她上课,陪她参加钢琴比赛,陪她钢琴考级。
每当学校的艺术节,女儿总会踊跃报名弹上一曲,或是老师教的曲子,或是她自己喜欢的曲子。那时,她是非常自信的。因为台下观众的掌声就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每次先生一跟孩子谈到什么问题,他总是争着表达他的看法,并尖锐地跟孩子进行争辩,然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内心十分渴望认同和接纳,于是父女二人往往话不投机,说不了几句便崩了。
原以为这种场景只在我家有,看了这本书,才知天下的父女大多都是这样相处。
我心中原有的不安和焦虑少了些许。
但这样的画面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想想看,我能做些什么。
也许我能做的就是转移话题。当我发现苗头不对时,第一时间转移话题,转移一个开心的话题,可以聊天气可以聊无关痛痒的话题,总之,不聊学习就对了。
当然,如果争辩的场景如果是餐厅,我首选转移话题。如果争辩的场景是客厅,我可能会加入辩论,也许再设个正方和反方,可能会更好玩!有些问题,不辩不明,越辩越明。有可能我们在争辩期间,打开了更宽的思路,有了不同的见解。可能原本的见解也站不住脚,有了新的想法也不一定。
可怕的不是争执,怕就怕争执了,辩论了,大家还是不懂彼此的想法,女儿不明了父亲的期许,父亲不懂女儿的独立!
理想的状态是,经过辩论以后,双方都能清楚对方在想些什么,也知道对方真正要说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